各位宝爸、宝妈、宝宝们好,我是小儿外科医生贾晋荣:
“扭一扭,泡一泡”这句话宝爸宝妈们都有印象吧,这可是大名鼎鼎的奥利奥广告词儿哦,我说……啥?您没听说过?emmm,那您家中的小宝贝牙齿一定挺好的……
经典广告今天就说一个跟“扭”有关的疾病——胃扭转。
一、概念
什么是胃扭转?就是胃的部分或全部发生旋转,导致胃内梗阻(换句话说,也就是胃里面不通畅啦)。
奥利奥广告中那个“扭一扭”的经典动作是用手去扭奥利奥的夹心饼干——蹭蹭蹭,就跟转魔方似的,不亦乐乎。咱这里说的这个“胃扭转”可没这么邪乎,毕竟是肚子里面的重要脏器呢。老天爷造人的时候早就设计好了……不对不对,迷信了迷信了。大自然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咱们人类自个儿早就进化出了一套成熟机制(这么说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不少?)。
高端大气上档次在胃的周围,共有五条韧带:胃膈韧带、胃脾韧带、胃肝韧带、胃结肠韧带、十二指肠腹膜后韧带,这“五虎上将”一块来维持胃的统治……啊不……固定(差点拐到《三国演义》去了-_-
)
五虎上将如果这五条韧带都正常,胃一般是不至于发生扭转的(废话,那是“五虎上将”吗?几乎都算是“五花大绑”了!想动都难呐~~~),但是,如果这些韧带或者膈肌出现发育异常,胃扭转就有可能发生了。
二、胃扭转的分类
1)按照发病原因,胃扭转可分为原发性胃扭转和继发性胃扭转2种。
原发性胃扭转就是胃本身原因导致的胃扭转;
继发性胃扭转是胃本身以外原因导致的胃扭转。继发性胃扭转比较多见,膈疝、膈膨升是引起继发性胃扭转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膈肌发育不良,导致胃的固定韧带松弛,或者胃肠道疝入胸腔,进而导致胃扭转。
还有一类特发性胃扭转,找不到明确原因(在俺们医疗圈,“特发性”基本可等同于“原因不明”),推测可能跟宝宝进奶后取仰卧位有关。不过到底有没关联还没定论,否则就不是“特发性”而是“进奶后仰卧性”了……
2)按照扭转方式,胃扭转又可以分为器官轴型、系膜轴型、混合型3种。
器官轴型就是说胃是沿着贲门-幽门这一“纵轴”从前方向上翻,这种情况是最近多见的。
器官轴型系膜轴型是说胃沿着胃大弯、胃小弯连线中点这一“横轴”从右向左翻(也有从左往右翻的,少见一些)。
系膜轴型混合型比较好理解,同时沿着“横轴”、“纵轴”一块“翻”(各位客官可别忘了,胃本身是软的啊,可不像门窗只有一个轴,人家可以变着花儿地折腾)。
3)按照扭转程度有没达到°,胃扭转又可分为完全性(扭转超过°)和不完全性(扭转没到°)2种。
4)根据病程快慢,还能分成急性和慢性……(累死俺了,真不知道为嘛搞这么多分类)
那个谁谁谁,把我专用的ml装枸杞茶端上来,让我先来两口……
续命神器嗯嗯,泡得不错,活力又回来了……咳咳,咱们继续!
三、临床表现
发生胃扭转后宝宝的表现如何?
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呕吐(毕竟胃都“扭转”了,肯定是要吐的啊),不过,呕吐过后孩子仍有较强的食欲(既然有食欲,就说明还不是很严重)。
呕吐慢性胃扭转症状较轻,不很典型,可出现嗳气(也就是俗称的“打饱嗝”)、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胀痛等慢性胃病症状。
但是,如果是急性胃扭转的话,发病急,进展快,孩子会很快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表现,进而出现胃肠道出血、胃穿孔,甚至发生休克,死亡率比较高。所幸的是,急性胃扭转比较少见,多数见于较小的孩子(80%的急性胃扭转发生于5岁之内,44%的病例在1岁内发病。男孩子比较多见)。
四、治疗
1)新生儿特发性胃扭转
还记得说书人在“分类”部分说的吗,“特发”就是原因不明的意思啦,可能与宝宝进奶后仰卧位有关。这种情况下的胃扭转可以说是症状最轻的一种了,治疗也相对简单——
可采用“体位疗法”治疗:
体位疗法喂奶前治疗防止患儿哭闹,免得吞入气体太多(得宝妈们费心了);
喂奶时把宝宝上半身抬高,采取右侧卧位(这个体位下,宝宝进奶后胃的位置最不容易发生移动);
喂奶后不要急于搬动宝宝,保持原位,给宝宝轻轻拍拍背,促使胃内的积气排出;
新生儿胃扭转有自愈的可能,一般经过4~6个月症状可逐渐消失,胃扭转自行复位(瞧瞧,又是个自愈的例子!牛不牛?!)
2)较大儿童的慢性胃扭转
可采用稠厚饮食(也就是食物黏稠一些啦),配合体位疗法和体外按摩,也有可能自行复位。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也有通过胃镜来复位的。
稠厚饮食3)急性胃扭转
如果诊断急性胃扭转多需要急诊手术了,以免胃壁坏死、穿孔。
手术五、总结
新生儿特发性胃扭转的预后较好,绝大部分宝宝通过体位疗法、饮食疗法可治愈;
慢性胃扭转找到原发致病因素后对症治疗,一般也预后良好;
急性胃扭转,虽然少见,却需要尽早处理,治疗越及时预后越好。
好啦,今天又说了个儿外科疾病——胃扭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偶的小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