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吃药喝水有讲究吃哪些药需要多喝水哪些药得
TUhjnbcbe - 2023/6/26 21:54:00

非处方药就是为了方便公众用药,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自由购买到的药物,故称非处方药。

然而许多患者,在非处方药物的使用中存在滥用现象,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其实,有四种非处方药是不能长期使用的,这四种药你都知道是哪四种吗?为什么这四种药不能长期使用呢?下面将给您一一解答。

一、哪4类非处方药不能长期使用,为什么?

第一类: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主要是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由于这一类维生素在体内过量时可以很快地通过尿液排出,所以一般不会有过量导致中*的问题。

而脂溶性维生素通常是通过胆汁分泌、随粪便排出,排泄较为困难,摄入过量会导致无法及时排泄而引起中*。而被人体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主要储存在肝脏中,因此也会对肝脏带来一定损伤。

下面是各种脂溶性维生素过量的症状,如果出现了以下症状,就表明不能再继续补充这种维生素了。

维生素A摄入过量时,人会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脱发等症状,伴有情绪易激动、恶心呕吐、嗜睡和精神萎靡的症状。一般来说,每天摄入维生素A的量超过每公斤体重0.05毫克就可导致慢性中*,出现以上症状。

而维生素D过量中*,可表现为高尿钙、厌食、恶心呕吐、口渴、多尿、乏力、关节疼痛。一般每天服用超过1.25毫克就可导致中*。过量摄入维生素D通常会导致高血钙,血液里富余的钙就很容易沉积在心脏、关节或者肠道内壁细胞上,可引起心力衰竭,关节僵硬或肠道疾病,甚至死亡。

另外,维生素E,相对于维生素A和D*性很小,但过量摄取维生素E(每天超过~毫克),可能会抑制维生素A及K吸收,削弱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增强某些抗凝剂的作用,引起术后出血。

天然形式维生素K发生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大剂量摄入维生素K可导致皮疹、高胆红素血症和*疸。尤其是新生儿对维生素K的耐受性较弱,母亲如果服用较多维生素K可能导致新生儿*疸。

第二类:止疼药和解热镇痛类药物

由于多数消费者对解热镇痛药的药理机制和副作用了解较少,致使滥用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要知道,长期滥用解热镇痛药可破坏胃肠道黏膜而导致溃疡形成,或引起中*性肝损害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常用的两种解热镇痛类药物就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药长期使用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靠肝脏代谢解*,所以如果摄入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就很有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对于成人来说,一次摄入对乙酰氨基酚的量,超过mg/kg体重就会引起肝*性;超过mg/kg体重的量就可能致死。

布洛芬具有较好的止痛退热和消炎的效果,因此布洛芬的使用比对乙酰氨基酚更普遍。布洛芬会促进胃酸的分泌,长期使用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穿孔。

因此,解热镇痛类药物千万不可长期使用,以免导致药物在肝脏积蓄导致肝脏损伤和胃黏膜受损。

第三类:抗酸药(治胃病)

常见的抗酸药比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治疗胃病。这些药如果长期服用,会因为胃酸分泌长期不足而影响胃环境的pH值。

本来胃的pH值很低,是一个酸性较强的环境,对多种病菌都具有杀伤和抑制的作用;

长期服用抗酸药后,胃的pH值会升高,原先能被胃酸杀死的细菌等微生物就可能存活下来,从而导致胃肠道感染。

很多抗酸药含有氢氧化铝来中和胃酸,由于氢氧化铝可与磷酸盐相结合,所以长期服用这一类抗酸药会导致人体缺磷。因为磷是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长期服药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和骨折的概率。

第四类:抗过敏药物

抗过敏药主要有两代,一代抗过敏药中比较常见的代表药有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二代抗过敏药比较常见的是特非那定、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

针对一代抗过敏药的问题,二代抗过敏药增加了药物的分子大小,增长了药物的持续时间。

但是,人们在应用中发现,第二代抗过敏药具有心脏*性的副作用,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

以上四种药物,长期服用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大家应当在医学专业人员的准确指导下,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非处方药物,千万不可长期服药。

大家在服药的时候,都采用什么姿势呢?可能很少会有人思考什么姿势服药更健康?其实,吃药也有最佳姿势,这个姿势吃药更安全、更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二、吃药的最佳姿势被发现!研究结论颠覆认知

我们想要探究哪种吃药姿势更佳,先要了解药物是怎么抵达肠道的?

药物通过食道到达胃部,在胃中与胃液和食物混在一起,然后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可以看出,胃的排空速度对于药物进入肠道时间至关重要。药物进入肠道才能被吸收,所以哪一种姿势药物可以更快进入肠道而被吸收发挥作用呢?

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姿势(左侧卧、右侧卧、仰卧或俯卧)对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影响,发现与左侧卧和仰卧相比,右侧卧或俯卧时,胃排空更快。

除了药物进入肠道的时间,姿势还可以影响什么而改变药物吸收速度呢?

研究者发现,身体姿势还可能对肝脏血流和代谢产生影响。站立时受试者肝血流量相对于仰卧位会减少3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所以躺着比站着,药物吸收更快。

对于右侧卧位和左侧卧位的选择,右侧位可以促进迷走神经兴奋,会使受试者的胃排空更快。

所以,吃完药后如果想要药物被更快吸收,不妨保持右侧卧的姿势。

你知道吗,我们服用口服药的时候,除了服药姿势,其实吃药的喝水也大有讲究!

三、吃药喝水还有这么多讲究?!

我们在吃药的时候都会用水送服,你有没有考虑过,吃药时应该喝多少水呢?哪些药物应该多喝水,哪些药物应该少喝水呢?

下面这些药物服药时应当多喝水:

抗菌药物,比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由于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晶,所以需要多喝水。

抗病*药物。常见的抗病*药物比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主要经过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而排泄掉。大量饮水保持充足的尿量,可以较好的防止这些药物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避免发生肾脏损害。

抗痛风类药物由于会促进尿酸排泄,所以也应当多喝水,以免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无法排出。

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等,这些药物通常都是有机酸,可促进胃酸的分泌,从而对胃黏膜和肠道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多喝水可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除此之外,服用解热药的患者会大量出汗,多喝水也有助于防止脱水。

以下药物服药时喝水不宜过量,应按照是说明书要求的量喝:

治疗胃病的药物,往往都有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从而起到保护胃壁的作用,服用这些药物时,如果喝太多水会冲掉这些保护膜从而导致药效降低。

很多止咳药,常见的比如止咳糖浆类,它们主要通过黏附在咽喉部位而发挥消除咽喉部位炎症、缓解疼痛的作用。喝水过多会将这些药物从咽喉上冲掉,从而失去药效。

能缓解腹泻的药物比如蒙脱石散,主要利用其吸附作用固定消化道内的病菌,并且促进肠粘膜的修复。饮水过多会减弱其固定病菌的作用,因此,服药时应注意说明书上标注的药物与水的服用比例。

延伸阅读:仰头吃药、热水送服、掰断药片?这些吃药习惯正在毁掉你

坏习惯一,喜欢热水送服,认为热水有助于吸收

如果服用的是胶囊类药物,热水会让胶囊外壳迅速溶解。而胶囊的溶解速度是按照药物用凉水或者温水送服,能到达指定位置,并且刚好溶解释放药物为标准来确定的。用热水送服药物往往会导致药物提前释放,从而导致药物刺激胃黏膜,吸收效果也不好。

坏习惯二,仰头吃药,认为这样可以防止药黏附在食管上

很多影视剧、广告中服用胶囊的姿势都是仰头服药,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胶囊类药物,由于它比水轻,仰头服药容易导致水喝下去了,但是药物还黏附在食管上的情况。

这样容易导致药物腐蚀食管,也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对于胶囊类药物的服药方式,应该是站着服,低头咽。

坏习惯三,认为掰断药片可以促进药物吸收

很多药物因为有刺激性气味、对肠胃有刺激性或者属于控释片,表面都会有一层包衣或者用胶囊封装,以保证药片在合适位置按照合适的速度被人体吸收。

如果贸然掰碎药物,可能会导致对肠胃产生较强刺激,或者药物被快速吸收引发身体不适。

参考文献:

[1]陶红.浅谈非处方药的滥用及危害[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9(06):.DOI:10./j.cnki.yjyx..06..

[2]蔡东联,耿珊珊.脂溶性维生素的安全性[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01):68-71.

[3]侯杰,郑璐璐,杨丹丹.抗过敏药的前世与今生[J].首都食品与医药,,23(01):71.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药喝水有讲究吃哪些药需要多喝水哪些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