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位九旬老人,他总结自己的这一生是这样说的“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
他的身份很不一般,却为人低调又谦虚,默默无闻地为国家的核动力事业奋斗了自己的一生。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头衔,他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也是革命英烈彭湃的儿子,更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他就是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中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彭士禄院士。
他是地主家的儿子,本可以衣食无忧过着少爷的生活,然而童年遭遇两次入狱又沦落到乞讨过日子。
中年时期,他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最后差点因为严重的胃病失去生命。鲜花和荣誉的背后,让我们走进彭士禄坎坷又传奇的一生。
年,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是革命家彭湃的第二个孩子。父亲彭湃是地主家的少爷,为了让更多老百姓有自己的田地,能过上好日子,他不惜把自己家的田契烧掉,搞起农民运动。
彭湃从锦衣玉食的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无所有的普通人。后来,他积极为农民谋取利益,组织了农会,还参加了革命。母亲蔡素屏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参与其中。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身份,他们夫妻俩每天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不幸的消息在年传来,母亲遭人告密,被人抓走在监狱里被折磨致死。
祸不单行,年父亲遭人出卖,同样离开了人世。当年彭士禄才四岁,他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然而敌人还想斩草除根,一直在寻找彭士禄。
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他居无定所,东躲西藏。村里的老百姓都知道彭士禄父母的英勇事迹,于是纷纷收养他。
在彭士禄6岁的时候转移到了潮安,先后被二十来户普通百姓人家收养,后来被送到潘舜贞姑妈家。
等到他长大点,大家一起凑钱把他送入学堂念书识字。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他的人生进入了一段悲惨的童年。年,也就是彭士禄8岁时,他和姑妈居住的地方遭人暴露,被敌人抓进了监狱。
小小年纪的彭士禄和姑妈待在潮安的监狱里相依为命。敌人想把姑妈屈打成招。然而姑妈宁死不从,坚定地保护彭士禄,最后被杀害了。
不久后,彭士禄被转移到了汕头的监狱。敌人为了让彭士禄亲口说出自己就是彭湃的儿子,用尽各种残忍的手段来折磨他。在监狱里,他们用绳子把他吊起来,手里拿着竹片狠狠地抽打他。
等到打累了,把他放下来用脚继续踢,还不给饭吃。在这段暗无天日的童年岁月里,他身上伤痕累累、饥饿和寒冷是家常便饭。
那时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是,监狱牢房里有一个小的射击孔,孔外是一片大海。牢房外的世界让他心生向往,只要活着才有机会看到大海。
后来有一次,彭士禄高烧不退,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快要奄奄一息了。监狱里的看护看他估计活不了了,于是把他放了。
为回到养父母的家,出狱后他凭着脑海中的记忆,沿着潮安的铁路一直走,在路上饿了就吃田边的番薯叶,渴了就喝稻田里的脏水,就这样整整乞讨了18天,终于到达目的地。
彭士禄很懂事,在养父母家帮忙做农活和针线活维持生计。
然而没多久,他在10岁那年再次入狱。年,祖母得知消息后,经过几番辗转,把他从监狱里拯救出来,然后送他到澳门念书。
当时他和祖母的部分生活费用来源于地下的组织。年,祖母回潮安办事,把他留在香港的叔伯家。
那时,13岁的他从大人口中得知越来越多的救国之事,于是和堂弟擅自离开香港,打算到惠州参加游击队。所幸在年被周总理找到,把他带到了延安。
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童年,这段苦难磨炼了彭士禄的意志力和科技报国的决心。他成长了不少。
他觉得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坚持,都会做得好。15岁的他,在延安中学读书,学习非常用功刻苦,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除此之外,医院当护士。期间,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照料伤员的日常起居。经过一年的护士工作,他获得了模范护士的称号。
可这期间,他得了肺结核,常常咳嗽带血丝。领导得知后,医院。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彭士禄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还获得了留学的机会。
年,他被派到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深造学习。当时,对于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派一批留学生去学习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不辜负国家的期望,在苏联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彭士禄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功课上。他学习异常刻苦用功,几乎从来没有在夜里12点前睡觉的。
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在毕业考试之际,彭士禄成绩名列前茅。总共36门学科,而他取得了33门优秀的耀眼成绩。最后不仅以全优毕业,还获得了“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的荣誉称号。
年,一段特殊的谈话,彭士禄与核动力事业结下了六十年的缘分。当时,彭士禄正准备回国,而有位领导来苏联有公事处理就找了他,于是俩人约好见面。
陈赓开门见山地说“国家需要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只要国家需要,我当然愿意。”
没有犹豫,这几个铿将有力地话语,是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就这样彭士禄又继续在苏联留学两年,在莫斯科学核动力专业。对于刚接触这个专业的彭士禄及其他留学生来说,学起来困难重重。
学习任务重,时间又很紧。彭士禄和留学生们除了白天上课,晚上还安排学习小组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方式来消化知识。
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年4月,彭士禄再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回忆起这段时光,学习是苦中作乐,但一想到回国后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彭士禄的心情就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学成归来后,彭士禄被分派到北京的研究所工作。
当时,美国、苏联等国家都有先进的科技重器,他们看不起科技落后的中国,还扬言中国不管多少年都造不出世界尖端科技。
不久,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造核潜艇的专家。面对这种困境,彭士禄临危受命,他着手投入研究核潜艇的工作中。
年2月,彭士禄成为了核潜艇项目的负责人。在这时,困难接踵而来。国家下达命令,由于没有多余的财*,核潜艇项目暂缓,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给两弹。
另外,国内也没有核潜艇的相关资料可供参考。他就是在没有相关资料,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
彭士禄最初的团队只有50来号人。他们对核潜艇的认知少,什么都要边教边学。彭士禄带领大家学习核潜艇的相关知识,还组织英语学习小组学习核动力、核装置等专用名词。
除此之外,在工作中其他研究员对各种理论争论不休、吵得不可开交时,彭士禄第一时间站出来,然后做调节。
跟大家说,理论通过试验来检测数据的真假。要是结果正确功劳归大家,错误的责任归他。他的这种不居功、敢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被同事称呼为“彭大胆”和“彭拍板”。
通过三年的边理论学习边实践,彭士禄带领团队初步完成了核潜艇动力装置及总体设计。
后来,接到国家的任务,第一艘核潜艇工程项目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年开始,彭士禄带着家属,来到了四川大山深处开始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拓荒。
这个地方荒草丛生,什么物资都没有,生活艰苦可想而知。彭士禄平时常吃的食物是窝窝头,饿得不行没吃的,就只能山上挖野菜充饥。
在那个年代吃不饱也是常有的事。另外,他每个月的经费只有五块钱。而这笔费用包含办公用品及出差等费用。
那时他计算各种复杂的数据,靠的是算盘和计算尺。这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他看来却一点都不苦不难。
面对核潜艇的各项工作,彭士禄态度认真严谨,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节方面的小瑕疵和错误。各项数据一次又一次的推演计算,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试验。
他还在五年的时间里,记录了实验的所有数据,写出了一叠叠厚厚的笔记。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饮食。他的身体终究还是出问题了。
年,在核潜艇工作进入到最后的调试阶段时,他的胃一直疼的受不了,没多久汗水湿透全身,身体软绵无力。
医院,医生确诊为胃穿孔,最后做手术切掉了四分之三的胃。当有人问他,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吗?他毫无犹豫地说“值得”。
年7月25日,反应堆在祖国的大地上发出第一度核电。当彭士禄看到眼前的这一幕,他热泪盈眶。长久以来报效祖国的心望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了。
第一艘核潜艇能研制成功,也在于他的魄力和对试验的精准判断。年8月30日,在四川的研究实验室,模式堆试验进行到关键的一步时,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研究员把功率一直往上推时,实验室的器材发出异常的声响,一直持续不断。这时,绝大多数人说应该立即停止试验,不然马上就会有危险。
而也有少数人觉得应该继续试验。现场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彭士禄眼神坚定,他态度坚决地说“继续往上推,功率一定要达到百分百,差0.01都不行。”
也正是这个关键决定,核潜艇的核能发电获得圆满成功。
12月26日这天,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的消息传来,彭士禄内心百感交集。回顾八年的风风雨雨,他做到了。
他对得起国家的嘱托,对得起自己这份工作。说起对国家的贡献,他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也是应该做的。”
彭士禄一辈子都在为祖国的核事业忙碌着。他的妻子这么评价道,老彭就像一头垦荒牛,很犟很倔。要做的事不做好誓不摆休。
而他自己也在自述中这么说,也许因为自己属牛吧,非常敬佩牛的精神。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彭士禄的工作有了变动,他担任了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工作同样异常忙碌,经常一出差便是好几个月不回家。而每次一回家往往又在深更半夜,家里人都睡了。
第二天早晨又很早就出门去工作了,很少跟家里人相处。当时,他的孙女看到爷爷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心疼爷爷,还跟他签字了一份合同书。
大致意思规定,他下班后能按时回家,晚上不能熬夜要再点睡。如果做的到,则奖励啤酒一瓶。这份合同书,彭士禄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失效了。
他顾大家舍小家,为祖国的核事业工作一辈子鞠躬尽瘁,直到工作到93岁才退休。
“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这是他曾经说过的铮铮誓言,而这一生他也确是这样做的。
去年的3月22日,彭士禄院士离开了永远热爱着的国家。根据他的遗愿,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永远和热爱的核潜艇为伴。
今年是彭士禄院士逝世的第一年,国人未曾忘记也将会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