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普
TUhjnbcbe - 2021/9/5 20:38:00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在一定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慢性溃疡。

胃溃疡ro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消化性溃疡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十二指肠多见于青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

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憩室,均易发生溃疡,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胃酸分泌增多是绝大多数消化溃疡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凭借*力因子的作用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的防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增加胃泌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胃酸及内分泌增加,两方的协同作用会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伤害和溃疡的形成。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会导致溃疡的发生,如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部分药物能直接穿过胃粘膜屏障,导致H+反弥散,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削弱胃粘膜的保护机制。

神经精神因素,胃酸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精神刺激通过高级中枢的调节作用影响肠胃分泌、胃黏膜供血、肠胃蠕动功能。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恐惧者易发生溃疡。

其他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吸烟、嗜酒、饮浓茶、过失辛辣食物、暴饮暴食及饮食不规律均可诱发溃疡。

//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

//

消化性溃疡,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多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当、服用药物、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疼痛呈慢性过程,反复周期性发作,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明显,疼痛位于中上腹部或偏右部位,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偏左侧,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疼痛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全年都可发作,但多发作春、秋季节。

腹痛呈节律性并与进食相关,十二指肠溃疡在饥饿时疼痛,多在餐后3小时左右出现,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可有午夜痛;胃溃疡的疼痛不甚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腹痛的性质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可能出现溃疡穿透或穿孔。

其他症状,还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心理因因素对发病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无论在本病的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很重要,当溃疡活动期,症状较重时,卧床休息几天乃至1~2周,对少数伴有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的病人,可短期使用一些镇静药或安定剂。

饮食主要食用牛奶、鸡蛋、奶油等非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能够持久地稀释和中和胃酸,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黏膜屏障作用,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在急性活动期,以少吃多餐为宜,每天进餐4~5次,但症状得到控制后,应鼓励较快恢复为平时的一日3餐,饮食宜注意营养,但无需规定特殊食谱,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在急性溃疡期间,应戒烟酒,并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和辣椒酸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饮食不过饱,以防止胃窦部的过度扩张而增加胃泌素的分泌。

避免应用致溃疡药物,若消化性溃疡较为严重,建议停用诱发或引起溃疡病加重或并发出血的有关药物,如水杨酸盐及非类固醇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并进行充分的抗酸治疗和加强黏膜保护剂。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切忌空腹上班和空腹就寝,在短时间内使溃疡愈合达瘢痕期并不困难,而关键是防止溃疡复发,溃疡反复发作危害更大,所以需要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健康的生活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

温馨提示

若疼痛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可通过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三伏天来了

一起养生吧

-END-

Wel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