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
实践技能考试
综合笔试:计算机化考试全国统一时间
倒计时
笔试:29天
学习须知
下边的关键字能记住吗?
记不住就可以不用考试啦
大家要加油呀
复习计划
接着我们复习
呼吸系统
有疑问的,添加下方老师,进行咨询
关键字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机制
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LES一过性松弛延长)、食管清除功能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临床表现
1、反流和烧心(最常见、最典型)
2、非典型症状: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胸痛
辅助检查
1、胃镜(最准确)
2、24小时食管pH监测
3、食管测压
4、食管钡剂造影
诊断
反流、烧心+抗酸(PPI)治疗有效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
2、Barrett食管
治疗
1、抗酸治疗:
(1)首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2)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2、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3、手术治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最常用)
病人教育
1、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睡前两小时尽量不进食,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
2、减少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便秘、肥胖、紧束腰带
3、避免食用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的食物:高脂肪饮食、巧克力、咖啡、浓茶
4、慎用降低LES压力的药物及引起为排空延迟的药物
5、禁酒及戒烟
二、食管癌
病理
1、部位:食管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
2、组织病理:我国最常见的食管癌为鳞癌
3、大体病理类型:
(1)早期食管癌: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不伴淋巴结转移。分为:充血型、斑块型(最多见)、糜烂型、乳头型
(2)晚期食管癌:累及食管全周、突入腔内或穿透管壁侵犯邻近器官。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4、(1)淋巴转移:是食管癌的主要转移方式
(2)血行转移:晚期常转移至肝、肺、骨
临床表现
1、早期:胸骨后疼痛、哽咽感
2、中晚期:进行性吞咽困难(典型表现)、咽下疼痛
辅助检查
1、胃镜(首选检查)
2、食管钡剂造影
诊断
中老年人+哽咽感/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贫血
鉴别诊断
1、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钡剂造影可见漏斗或鸟嘴状
2、食管良性狭窄:食管钡剂造影见食管狭窄,无钡剂残缺征。胃镜检查可确诊
3、癔球症:女性多见,咽部异物感,进食时消失,无器质性病变
治疗
1、手术治疗: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2、早期食管癌可采用内镜治疗
3、放疗
4、食管内支架置放术
三、急性胃炎
病因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最常见);2、应激;3、酒精
发病机制
1、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了环氧合酶,进而导致维持黏膜正常再生的前列腺素E不足,胃黏膜修复障碍,出现糜烂和出血
2、应激: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缺氧,黏液分泌减少,屏障功能损害;也可增加胃酸分泌,大量氢离子反渗,损伤血管和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甚至溃疡
注:(1)烧伤所致称Curling溃疡;(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Cushing溃疡
3、酒精: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性能,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临床表现
上腹痛、恶心、食欲不振;重症可有呕血、黑便、脱水
检查
胃镜检查(首选、确诊)
诊断
NSAIDs/应激+上腹痛+呕血、黑便
治疗
首选药物:奥美拉唑
四、慢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显示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显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
病因及发病机制
1、Hp(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因。Hp产生的氨及空泡*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
2、自身免疫:当体内出现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时,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应导致壁细胞总数减少、泌酸腺萎缩、胃酸分泌降低;内因子减少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恶性贫血
3、药物和*物:NSAIDs药物是反应性胃病的常见原因
临床表现
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
分型
A型胃炎
B型胃炎
病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
阳性
阴性
部位
胃体或胃底
胃窦
维生素B12
降低
正常
贫血
有,甚至恶性贫血
无
胃酸
减少
正常或中度降低
胃泌素
增多
低
辅助检查
1、最有价值、最可靠的检查:胃镜+活检
2、幽门螺杆菌检测:
(1)侵入性方法:
①快速尿素酶试验
②活组织Hp培养
③黏膜组织染色
(2)非入侵性方法:13C、14C尿素呼气试验
(3)血清Hp抗体测定: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测定
诊断
A型胃炎=抗壁细胞抗体(+)+胃体发病+胃酸减少+贫血
B型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窦发病+胃酸正常+不贫血
治疗
1、对症治疗:(1)腹胀、反流等可用促胃动力药;(2)腹痛、反酸可用黏膜保护剂
2、恶性贫血者需终生注射维生素B12
3、Hp相关胃炎:四联疗法,1种PPI+2种抗生素+铋剂(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疗程为10~14天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助理医师不要求)
临床表现
1、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中上腹胀痛、中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缺乏、恶心
2、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或反复发作,无器质性疾病
诊断
符合以下标准即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1、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症状
2、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治疗
1、帮助病人认识和理解病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2、药物治疗:
(1)适度抑制胃酸:适用于上腹痛、灼热感病人
(2)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餐后饱胀、早饱病人
(3)助消化药:改善进食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
六、消化性溃疡
概述
胃黏膜发生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损伤与防御机制修复不足是发病机制的两方面
2、胃酸与蛋白酶:致病因素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与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失衡。GU和DU同属PU但是:(1)胃溃疡(GU)以黏膜屏障防御功能降低为主要机制;(2)十二指肠溃疡(DU)以高胃酸分泌起主导作用
3、幽门螺杆菌:是PU的重要致病因素
4、药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NSAIDs是导致PU最常见药物
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为上腹痛:特点:(1)慢性病程,可达数年;(2)反复或周期性发作;(3)胃溃疡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为饥饿痛或夜间痛。(4)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
2、发作时剑突下、上腹部或右上腹可有局限性压痛
检查
胃镜+活检(最可靠,最有价值);幽门螺杆菌检测
诊断
胃溃疡=上腹周期性疼痛+餐后痛(进食→疼痛→缓解)+胃窦胃小弯、胃角
十二指肠溃疡=上腹周期性疼痛+饥饿痛或夜间痛(疼痛→进食→缓解)+十二指肠球部
并发症
1、出血
(1)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出血部位是胃窦胃小弯及十二指肠球部,特别是球后壁
(2)出血量及表现
出血量
临床表现
5~10ml
便潜血(+)
50~ml
黑粪
~ml
呕血
ml
神志不清
~0ml
休克
(3)治疗:药物治疗:首选奥美拉唑;药物无效选胃镜下止血
2、穿孔: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前壁
(1)表现:突发的上腹剧烈疼痛,呈刀割样,迅速波及全腹
(2)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减弱
(3)诊断:消化性溃疡穿孔=溃疡病史+突发剧烈腹痛+肝浊音界消失
(4)检查:立位X线腹部平片(金标准);诊断性腹腔穿刺
(5)治疗:穿孔缝合术(主要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根治)
3、幽门梗阻
(1)临床表现:腹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为宿食、可闻“振水音”
(2)诊断:幽门梗阻=溃疡病史+呕吐宿食+振水音
(3)治疗:用高渗盐水洗胃,减轻胃壁水肿,放置胃管,进行胃减压和引流
4、癌变
胃溃疡易发生癌变;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发生癌变
治疗(非手术)
1、首选药物:PPI(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
2、DU的PPI治疗为4周;GU的疗程为6~8周
3、根除Hp:Hp阳性病人均应根除Hp,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4、弱碱性抗酸剂:常用碳酸铝镁、磷酸铝,起效快,可短暂缓解疼痛
5、PU合并幽门变形或狭窄引起梗阻,可首先选择内镜下治疗
手术适应证
1、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
2、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溃疡
3、瘢痕性幽门梗阻,内镜治疗无效
4、GU怀疑癌变
主要手术方法
1、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穿孔缝合术(主要术式);彻底性的手术可选用胃大部切除术。
2、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术式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包括胃组织切除和重建胃肠连续性)。
七、胃癌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常见);2、地域环境:日本发病率最高。3、癌前变化: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胃溃疡、胃息肉
病理
部位
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胃癌多数为腺癌
分期
1、早期胃癌:病变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2、进展期胃癌:胃癌组织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侵及浆膜或浆膜外者称晚期
转移
1、直接蔓延:易扩散至网膜、结肠等邻近器官,胃底贲门癌易侵及食管下段
2、淋巴转移(主要转移途径):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时,称为Virchow淋巴结
3、血行散播:最常转移到肝脏,其次为肺
4、种植转移:种植于卵巢,称为Krukenberg瘤
临床表现
1、体重减轻、上腹疼痛,上腹部扪及肿块,有压痛
2、晚期出现恶性消耗体征:消瘦、贫血、厌食、乏力
检查
1、胃镜+活检(确诊、首选检查)
2、CT检查
诊断
中老年人+上腹不规律疼痛+上腹部偏右扪及肿块+消瘦
治疗
1、首选:胃癌根治性术
2、早期胃癌无淋巴转移: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3、姑息性手术
4、化学治疗
小编建议大家
扫描下方小程序题库,进一步巩固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