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追忆我的父亲周国利
TUhjnbcbe - 2021/8/18 0:36:00
早期白癜风的症状 http://pf.39.net/xwdt/151104/4721404.html
一位老*员胸怀与坚守-----追忆我的父亲周国利年,91岁的父亲熬干了最后的心血和精力,体重最后减少到60多斤,7月3日告别了我们。转眼7年过去,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作为一个老共产*员的胸怀与坚守,依然时时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怀念起父亲的一生,深深为老人家的宽阔的胸怀、坦然面对一切坎坷艰辛、不计任何个人恩怨、坚守着自己信仰信念,一辈子不改初衷,而深深的折服和敬佩。父亲很少讲起自己的曲折人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文化大革命,一路走下来,他几经生死考验,*治运动打击,都坚强如初,坚定不移的保持自己的个人信仰和*治立场。父亲出生于年中秋节,姊妹三个,他是老大,下面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妹妹因家境贫困以童养媳的身份嫁出去,受尽了丈夫的欺压。弟弟则早年夭折。爷爷早年去山西做生意,回来的路上,住宿在野外的草棚里,夜里起火棚子燃烧,命归他乡。父亲基本上一直与奶奶两人相依为命。父亲从少年起就跟着邻居到太行山上割荆条编箩筐谋生,奶奶在家缝补洗涮、帮助别人加工鞭炮贴补家用。日本*子侵入中原,在家乡抓壮丁,少年的父亲也被拉走给*子喂马。当天深夜在与山西交界的常平乡宿营时,父亲冒险翻下山崖逃跑,硬是从荆棘乱石的山坡上爬、钻、滚着,逃离虎口,回到了家里。父亲回忆说,*子的枪法很准,路上逃跑的人很难躲过他们的枪弹,他能逃过一劫,真是特别侥幸。年,父亲在村里参加了*组织的地方武装,由于有文化,会算账,专门负责统计土改乡亲们的人口、土地、家庭收入等。父亲的记忆力非常好,不需要看账本,张口就能说出村里任何一户的详细家庭情况,深受组织的肯定和喜爱。年12月至年8月,调入新乡市获嘉县。不久因表现突出,担任县二科财*科科长、六区副区长。年2月入*。当时,河南省解放时间不长,土匪恶霸还很猖獗,经常袭击*府部门。父亲也配备了驳壳枪,一直带着防身,给部队送*粮物质,到各个乡镇领导土改、生产,曾经遭遇多次袭击抢劫,都幸免于难。年,父亲调入博爱县国营农场,担任财务科长,副场长、副书记、工会主席等职务,一直到年10月离休,享受县级待遇。父亲在几个地方担任过财*和领导职务,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天天奔忙,回到家就是吃饭睡觉,家里柴米油盐、八个孩子的学习、就业、参*、婚姻,从不过问,全部重任都推给了母亲和哥哥姐姐们。大哥高中毕业后下乡务农,打土坯、挖水井、板车拉煤炭,深刻体验到最底层农民的艰辛。后来参*去*乌鲁木齐,当了八年的通讯兵。复员后,先回到了农场,又自己找工作到新乡市粮食局车队,当了一名汽车检修工。大姐身体不太好,也只能毕业后到农场的生产队参加劳动。瘦小的她跟着夜班拖拉机到野外的麦田里耕种,深夜坐在拖拉机后边的播种机上观察种子的播撒情况,担心的要命,却也不敢给父亲发一声牢骚调动岗位。机械修配厂招收工人,大姐应聘入职,但父亲知道后认为:干部子弟不应该跟职工抢占招工名额。强行把大姐名字去掉。大姐在生产队一呆就是好几年,直到熟练掌握了驾驶拖拉机、汽车,才被招聘到了磷肥厂。二姐毕业后到园艺队参加劳动,靠自己努力学习、进修,应聘到农场学校当了教师。二哥基本也是延续哥哥姐姐的路子,毕业即到生产队劳动,18岁当兵到部队,脚踏实地奋斗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三姐毕业分到了生产队,十几岁就分了五六亩土地,种甜菜、载树苗、培育桔梗药材、种植大葱,父亲正好离休,更不指望去托关系。父亲这时候就带着母亲和我们小姊妹,帮助三姐翻地、除草、挖坑、拉沙、嫁接树苗、收割甜菜、挑选甜菜种子,用不知疲倦的汗水帮助三姐度过难关。仍然是坚决不去利用自己的关系,给三姐换个轻松点的工作。父亲是一个宁可自己流汗流血,也不想投机取巧、谋利钻营的人。刚刚离休的几年,他在家里没有享受到一点清闲,除了帮助三姐管理几亩土地,还带着母亲养起两三头肥猪,种植着三分的菜地,全靠自己不惜力气的去苦干。每天都忙碌不停:熬猪食切猪菜、担粪浇菜地、除草翻地,在我们看来苦不堪言的重活,没有一点面子的劳动,身为副场长的父亲却与母亲一起干的踏踏实实、毫无怨言。思想性格没有丝毫变化。我高中毕业本来只要父亲稍稍托一下县里的关系,就能够参加技校招生,却无结果。还是二姐帮我找的工作。大弟弟自己努力考上了本科,父亲也没有详细了解情况,不提供参考意见,自己报志愿进入河南理工学院学习,最后分配到了义马矿务局,最初分到了井下推煤劳动,几年后才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出来。父亲虽然对八个子女的学业、工作不过问,却决不容忍我们出现落后、懒惰、自私自利等不端行为。他用自己无可挑剔、一心为公的行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我们。父亲对亲戚朋友生活上的帮助是力所能及,毫不吝啬的。70-80年代,生活条件很差,乡下有时候连酱油醋都没有,会专门几十里跑到农场去买。父亲对这些亲戚都是热情招待,家里吃什么就招待乡亲们吃什么,有多余的东西还会送给人家。母亲对父亲的固执与坚守深刻体会了一辈子,既无可奈何,也不去强求改变。结婚时从老家来到农场,屋里仅有一张小床、一个小木箱,连一张饭桌、板凳都没有,坐在砖块上吃饭好几年。从简陋的生产队土坯房搬到厂部小平房,又搬到大杂院,曾经因为两间小屋连几张床都塞不下,气的母亲在雨中直哭。父亲的公正无私有时候达到了苛刻、无情的地步,比如母亲随父亲到农场参加劳动很早,由于中间发生过因照顾小弟生病治疗,请假两三个月,过后仍被场部劳资科定为脱离、间断劳动时间,违反劳动纪律,不符合劳动关系要求,取消个人养老金。而父亲身为副场长,主管财务和人事,却对此事一言不发,不提建议,不提要求。最后,母亲退休时仅仅获得元的补偿金了事。大舅和三舅也曾经到农场干临时工,想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工人。但父亲都没有给任何部门讲情、打招呼。大舅后来参加了农垦系统的农技学校招生,去学习进修,才分配有了正式工作。三舅先是去生产队赶马车,辛辛苦苦劳动几年后仍迟迟不能转正,*气又回到了老家种地。邻居一个姓张的职工,家里出意外,生活困难,父亲主动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帮助他。过后,人家给送来了一瓶香油表示感谢,被父亲坚决退回。让人家很不理解,对父亲讲:我不是求你办事,仅仅是表示一下谢意,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啊。但父亲还是拒绝了。有一年春天,父亲去新乡培训学习,回来休息两天,返回时想给同班人带一些本地刚长出的竹笋。我骑车送他去县里搭车的路上就绕到园艺队的竹林去买点竹笋。到竹林与护林员说明情况,人家采了一篮子竹笋,父亲却坚持照价给钱。到了县城,竹笋全部被父亲带走了,没有给家里留一根。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脸色不好看,父亲也看出来了,有点过意不去,就买了一瓶汽水安慰我。父亲离休后,更没有给场部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曾经自己割些紫树槐条,独自编筐,然后几毛钱卖出去。有一次,一个生产队仓库要这种筐子,父亲不好意思白天送去,傍晚时分带着我,用自行车驼了十几只筐送到仓库。夜色里,父亲弯腰驼背蹬着自行车驼着自己编的筐跟在我后面慢慢骑行,我当时心里非常难受和生气:这哪是一名场级、县级干部的形象啊,纯粹就是一个乡下老农!在农场长大,我们无数次看到父亲在农田里与职工们一起锄地、浇水、收割、施肥,工人流多少汗,他也流多少。夜里,别人都休息了,他还要写报告写总结,在大会上给大家讲农场的生产情况、农场的前景。父亲的记忆力惊人,又常年在生产一线,农场的生产情况他心里清清楚楚,大家送他几个外号:农场的“活地图”、“活字典”。农场当年有多少亩土地、产量如何、收入多少、人口分布、上交多少粮食,他张开即答。他做的报告总是通俗易懂,生动感人,贴近生产实际情况,宣读起来朗朗上口。直到父亲最后离休时,农场决定编写场志,也是当仁不让的由父亲主笔起草,最后定版印刷。晚年,父亲与母亲、小弟一家生活在一起,对于个人的待遇、调资、生活、医药费用、护理,父亲从来没有对单位提出过任何意见和要求。父亲一生节俭惯了,对自己生活要求非常苛刻,比如:晚上电视机打开,客厅的灯就得关上。自来水不允许开很大。剩饭菜决不舍得倒掉。房屋装修,铺设地板,都是我们再三跟老人家商议,软磨硬泡,才说服允许。有时候,在医院治疗,父亲都拧着劲,稍好一点就非要出院。劝说他需要稳定、巩固一些再走,父亲总是说:我是公费报销,不能随意多花单位的费用。年春天,父亲突然拉肚导致脱水,支持不住,头都抬不起来。医院输上液体,稍稍稳定下来,医院说必须住院治疗,我们马上办理了住院手续。可是,第二天,父亲感觉稍好一点,就马上提出要出院。父亲的脾气上来,九头牛也拉不回,任我和大姐怎么劝说都不听。甚至半夜还在跟我较劲,非要白天就出院,坦言:如果不行,就自己回去。好说歹说,只多输了一天液,只好依从他取了点药回去。可是,当天夜里又病情复发,医院输液治疗。每月、每季度整理医药费时,父亲总是计算再三,与以前的费用进行比较,如果多出几百元,他就会耿耿于怀,怨声载道。母亲有时生病,想以他的名义开一点药,都坚决不同意,还会当面一顿指责。父亲在生活上从来不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从来不主动提出要吃喝什么特殊饭菜。非常满足于生活现状,各类待遇也总是压缩到最低限度,比如规定可以订阅两报一刊,他常年只订一份焦作日报和一份老年春秋;对自己前列腺治疗的药物、营养类药物,都是自己额外掏钱,不允许列在报销的医药费之内。父亲能够走动时,工资、医药费用的报销到账,都是亲自去银行办理和查阅,不能有额外偏差。一次外甥问他:外公现在的工资有多少?父亲马上答道:四千八百七十4元5角5分。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父亲的信仰坚守更是牢不可破,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各种不公正待遇都坦然面对。年,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们记得一夜之间,家里的房顶上、墙面上铺天盖地贴满了批斗父亲的大标语、大纸报。全家人都蒙了,感觉都抬不起头、出不了门。可是,父亲躺在床上默默的看书,淡然若定。照常的吃饭、上班、休息,像没事人一样。父亲由于常年在外,饮食无规律,患有严重的胃肠病,五十岁时因胃穿孔还手术切除了一多半,体质比较差,但离休后,靠顽强的意志,刻板一样的生活饮食、作息规律,竟坚持走到了91岁高龄。最后一两年,他的体质开始迅速下降,却仍然顽强遵守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只要体力允许,就坚持出去散步,那怕是自己推着轮椅慢慢走;只要能抬起头,就坚持伏案写一个几十分钟毛笔字;只要呼吸顺畅一点,就半坐着阅读报纸、杂志。实战提不起精神时,就靠在沙发上、被子上,听孩子们谈各自汇报生活、工作、家庭上的事,父亲总是兴趣盎然的听进去,然后娓娓谈出自己的看法。父亲走后,我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留下了一块老人家佩戴了十几年,指针仍然在准确走动,表盘没有一丝擦痕的手表做留念。回忆父亲的一生,没有特别的嗜好,吃喝穿戴基本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满足了,更没有佩戴过名牌的手表或装饰。听母亲讲,五六十年代,父亲工作需要,最早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却因为舅舅喜欢,就送给了他。然后,就买一块便宜的怀表放在上衣兜里,带了几十年。离休后,父亲保持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早六点起床,洗漱,看报纸,吃饭,写毛笔字,散步,午饭后睡一个小时,阅读,练习书法,晚上九点半睡觉。手表成为他必不可少的随身物件。在医院治疗的最后半年时间里,他仍坚守自己的作息习惯,能够睁开眼睛就要书报、写毛笔字。手表也一如既往的戴在他的手腕上。回忆我父亲的一生,想一想,真像是一块准确无误、不知疲倦、坚强执着、保持坚定信念和理想、坚守不变的钟表。只要还有一丝精力,指针就不停歇。其实我们的父辈们,很多很多,都具有这种优秀的品格,一辈子坚守信仰、奉献为先、恪尽职守的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事业路、家庭路。最低需求,最大贡献,却无怨无悔。.6.19

周国利作品展示区

惠女水库一昼夜

周国利

冬至饺子

周国利

手边有书心方安

周国利

《冬至的饺子》

周国利

青纱帐之味

周国利

我眼里的“*城”封门

周国利

居家有院

周国利

“光盘”引起的回忆

周国利

五月槐花香

周国利

麦收时节

周国利

难舍白萝卜

周国利

两个拥抱

周国利蔡振威

一碗酸面叶儿

周国利

海滩边的小池塘

周国利

《大杂院》《酱香》

河南作家周国利

河南作家周国利《远去的老行当》

采挖山药深秋时

周国利

斑鸠情缘(外一篇)

周国利

我宿舍门口的木瓜树

周国利

太行山里的山韭菜

周国利

“馏”回来的果实同样香甜

周国利

老病号父亲的长寿“秘诀”

周国利

布谷鸟的叫声

周国利

永远的爱,永远的痛

周国利

花椒树

周国利

三月,我回一趟家

周国利

秋季的封门

周国利

外婆家的土楼

周国利

祭灶烧饼

周国利

不息的指针

周国利

鞋垫

周国利

采挖山药寒冬时

周国利

冬至吃饺子

周国利

灿烂的霸王花

周国利

清凉的老井

周国利

一碗面的情结

周国利

练太极的人

周国利

三分钱的事

周国利

正月茵陈

周国利

本味

周国利生日,有父母在时是幸福;与家人在一起时是快乐

周国利河南文苑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我的父亲周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