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舆:孩子因磁力珠险些胃穿孔,这种益智玩具为何如此危险?
船长观舆:对于1-6岁的孩子来说,不要低估了他们的好奇心,也不要高估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应该尽可能避免让他们接触类似磁力珠的玩具。
事件词云图
磁力珠又名巴克球,是一种具有强磁性可以相互吸附在一起的金属球,由于可以借助磁吸力随意组合摆出各种几何图案,使得磁力珠逐渐变成一种极具娱乐性和创造性的益智玩具,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只是不曾想到的是,这种能够给孩子带来乐趣的东西一直暗藏着巨大安全隐患。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因为好奇心强而生活经验不足,总是喜欢用实际行动来检验大人们口中不能做的事情,以至于干各种让家长们不省心的事,而且事件类型千奇百怪,比如: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将小朋友绑起来用火烤、模仿《贝爷荒野求生》将活着的小龙虾塞入肛门、模仿动画撑伞从三楼跳下……当然,这些都是属于比较极端的案例,发生几率比较小,而对于往耳朵里塞珠子、口里吞异物这种事情,就比较常见了。
近日,西安一名四岁男童,就因为吞食磁力珠,险些造成胃穿孔。让其父母后怕的是这名男童所吞下的磁力珠还不只1颗,而是13颗,到医院检查的时候,这13枚磁力珠已经在肠道内吸附起来连成了一串,部分磁力珠甚至已经穿过胃壁至黏膜层,幸亏救治及时,医生通过手术将珠子全部取了出来,要是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陕视新闻截图
孩童腹部片子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像纽扣电池、硬币等小型物体都是一些应该避免让孩子接触到的“危险”物品,以免发生误吞情况,而像磁力珠这种自带“益智”属性的玩具则往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
当前,很多商家为了让磁力珠能够拼出更仿真的形状,把磁力珠做出了各种缤纷绚丽的颜色,从外形上看起来很像糖果,再加上与各种影视剧中的反复出现的“仙丹药丸”形象非常相似,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吞食的想法,可怕的是,与吞食其他异物不同,误吞磁力珠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很可能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此前,魏老爸曾做过一期实验,将市面上两颗普通的磁力珠用A4纸隔开,来测试两颗磁力珠之间能够吸附在一起的最大障碍极限,结果显示两颗磁力珠之间最多可以放入88张A4纸而不掉落,纸张堆叠厚度达到了1.1厘米,是儿童肠壁的9倍。当儿童误食一颗磁力珠的时候情况还稍好,可以通过肠道自然排出,而一旦误食两颗以上,危险系数就会成倍增长,因为磁力珠在肠道中相互吸附的同时,可能会将不同肠段吸附粘连起来,造成肠道堵塞,很难自然排出,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情况糟糕的会因为磁力珠强大的吸附力与摩擦作用导致肠穿孔,遭受感染甚至坏死,出现这种情况后,治疗手段基本上就只能升级为采用创伤性极大的肠段切除手术了。
这名西安男童吞食磁力珠的新闻报道后,有很多网友表示,其实当前市面上的磁力珠产品都有标注了安全注意事项,孩子误吞的责任在于家长,是家长没有做好引导教育和监督工作,不应该对磁力珠进行口诛笔伐,否则这与“游戏侵害青少年而应该禁止游戏”的说法又有何异,完全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船长翻看了一下当前网上售卖的磁力珠,发现商家们确实都在产品上做了诸如“适用年龄:14周岁以上”的标注,部分产品还附有“巴克球具有强磁特性,不适合14周岁以下儿童玩耍,请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严禁吞食,如意外吞食请立即就医”的提示话语。有的商家为了防止孩童误吞,还采用了特殊原料成分,将磁力珠做成苦味的。这么一看,孩子发生误吞磁力珠事件,家长还真没办法去找商家的责任,只能用亲身的惨痛的经历换来一次深刻的教训,只是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教训并没有阻止类似事件的继续发生,孩子误吞磁力珠的事件每年都在不断上演着:儿童吞食磁力珠相关新闻报道
从历年的新闻报道来看,1至6岁是出现孩童误吞磁力珠事件的高发年龄段,而且往往一吞就是数10颗,对孩子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对于此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不要高估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还是应该尽可能让他们避免接触此类玩具为好。
纵数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