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校史,再绘七十二载春秋
一篇故事,重拾亘古不变精神
今天
第六届“魅力演说家”
三等奖获奖选手们
有一些故事要讲
就让我们
一起昔日漫步
追寻往昔之风
峥嵘岁月共奋斗,不忘使命创辉煌
讲述人:朱勿凝
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
在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时,有一位老帅在现场问*旭华:这艘核潜艇是完全由我们自己造出来的吗?*旭华当时很骄傲地回答:整个潜艇,没有一颗螺丝钉是进口!一句话道出了中国*工的豪气,也道出了中国人的豪气。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想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那位带领中国核事业由荒芜走向繁华的伟人,是那位深造于大工,造福全中国的我校校友——彭士禄院士,他的一生。
至年,彭士禄先后在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学习。这两个院校皆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而作为中国共产*为迎接新中国建设而创建的第一所高校,大连理工大学红色革命的氛围浓厚,激励着彭士禄,为他之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努力奋斗的基调,他在大工学习期间,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矢志报国的精神,他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大工学子为国争光。
年,眼见敌人美国不但有了原子弹、氢弹,还有了连苏联都没有的核潜艇这一大杀器,而我们什么也没有,担心一旦再跟美国发生战争,会被美国的核潜艇所威胁,我国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领导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举全国之力也要搞出核潜艇。年,陈赓将*将彭士禄秘密请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并问他,中央决定选拔一批优秀的留学生改行学习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吗?“只要国家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彭院士对*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是对祖国母亲发出的铮铮誓言。
从零摸索蹒跚步,我以我血绘蓝图。年,彭士禄开始主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自己的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买回来的核潜艇模型。从零开始的核潜艇研究道阻且长,但是这根本挡不住中国人的决心。“我们一定要搞,一定要自己搞,搞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是院士发自内心的朴实话语,却是最坚定、最撼人心魄的宣言!交通不便,吃住在工地,阴暗潮湿、蛇蚊肆虐,生活艰苦。吃的窝窝头,搞的是高科技。手摇计算机,计算大数据。多少披星戴月的日子,多少废寝忘食的时光,年8月30日,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基地,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所有人欣喜若狂,中国核事业的美好画卷已然展开。是他,总设计师彭士禄用血汗描绘,是他们,彭院士的战友们,用青春和无悔来铸就!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颁发全国科学大会奖时,彭士禄正在工地上辛勤工作,他根本不知自己是获奖者。“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唯有辛劳、泪水和血汗”,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彭士禄感到剧烈的胃痛,经诊断,是因长期劳累导致的急性胃穿孔,这一次手术,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可他却说:“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大国重器,心血铸之,彭士禄为了我国的核动力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坚挺的脊梁撑起了民族的科学之门,他曾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年3月30日9时整,渤海湾晴空万里,碧波粼粼。伴随着激昂的《中国英雄核潜艇》之歌,轮船向西南方向行驶,到达指定海域,彭士禄夫妇的骨灰将在这里撒向大海。在亲人的注目下,随着花瓣徐徐飘落在海面上,彭老夫妇的骨灰渐渐融入大海。这是彭士禄的遗愿,他希望能与大海相伴,永远守望祖国的海洋。在这里,他将继续守望我国核潜艇事业,也将激励后来者打造更坚实的共和国和平之盾,将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巨星永不陨落,吾辈自当发扬。
忆往昔,无数中华儿女用拼搏和奋斗,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条通往中国梦的道路。其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的名字就是“红色基因”,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我们的精神内核。芬芳桃李勇担当,“红色基因”代代传。建校72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基因,一代代大工人在实际行动中弘扬和传承着“大工红色基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努力追寻大工红色记忆的历史脉络,感悟大工红色摇篮的家国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我们这辈“大工人”能继承前辈的风采续写大连理工的光彩史歌,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伟大中国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是朱勿凝,感谢您的倾听。
光亮
讲述人:张耀文
照进心里的光亮——屈伯川
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关于一束光亮的故事。
每天晚上从图书馆或教学楼回宿舍的路上,都会看到伯川书院那四个大字在散发着迷人的光亮,以前的我并不知道伯川二字背后的意义,只是在心中感叹道:“博文约礼,海纳百川,多美好的一个词语啊”,后来我才知道,伯川不仅仅是一座书院的名字,更是我们的教育大家科研泰斗屈伯川校长的名字。同时,它还是一束光亮,从那艰难岁月一直照亮到现在,如同那路口的字刻,无论夜多黑,都依旧闪耀着照亮着我们大工学子前进的路。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的屈伯川校长一行人来到了大连,留学之后又毅然回国的他积极投身到了奉献祖国的事业中。呕心沥血,亲力亲为建设我们大连理工,鞠躬尽瘁,推陈出新,推行新的教育方式,百折不挠投身教育,纵遭文革冲击下台,依旧,于风波平息后再任校长,一心为国输人才,纵条件刻苦,物资匮乏,依旧竭尽全力,不断创新,让国外的现代教育管理方式在中国落地生根。
不知不觉中,我们大连理工大学已经迎来了它的72岁生日,而在这72年的历史上屈伯川是一个永远都不能被磨灭的名字。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了教育,奉献给了我们大工。遥想年学校筹建时,我们的师资十分缺乏。屈伯川校长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地聘请人才,请来了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屈伯川对他们尊如上宾。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大工前身,大连工学院就办起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王大珩始终铭记屈伯川的知遇之恩,在年5月重返大工时,仍无限深情地对他当年的学生说:“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十分舒心,精神振奋的一段美好日子。”
在建设培养我国现代化工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中心时,我们的屈伯川校长抓住时机,力排众议,克服重重的困难,尽管那时的大工没有现代化的教室,没有像样的外国专家招待所,硬件条件完全跟不上。但屈伯川说:“对办学有利的事,就是要冒点险。不干,机会就错过;一闯,也就上去了。”终于“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正式开学。渐渐的这个培训中心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大连已成为全国培养最高层管理人才的基地,而这一切不能不提到我们屈伯川校长的贡献。
“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份召唤,因了这份召唤而作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一个纯粹的人,内心的召唤越远大越坚定。我们大连理工大学自被屈伯川校长创建那天起就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承担着星辰大海的广阔使命。身为大工的学子,我们应该更清楚我们的使命与召唤。让世界更加文明,让国家相信真理,无论世界前进还是倒退,无论科学昌明还是暗淡,都努力站在人类的最前列,披荆斩棘,捍卫真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需百折不挠才不负此生,更不负屈我们伯川校长的殷殷期盼。
丹心映校史,向手辟天地,能屈伸,为伯乐,纳百川,伯川二字不仅仅照亮着每晚的那段路,更一直照进我们的心里,指引着激励一代代大工人牢记使命、不断前行的源源动力。
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讲述人:任校瑶
奋斗一生,奉献一生——胡国栋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任校瑶。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怀着崇高的敬意,追忆和缅怀胡国栋先生永不停步的、以奋斗和奉献为主旋律的光辉一生。
请大家随我走进这样几幅画面:昏*的灯光下,少年正醉心于工程实践,案头堆放着大量书籍和笔记,眼前是“立志人生有所作为”的宏图。以优异成绩从北平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这一年,他22岁。
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大连大学。得知大连大学招聘专家的消息后,风华正茂的学者毅然放弃在上海的优越生活条件,带上家眷和行囊即刻动身,带着留学期间学得的知识和技术,怀着“科技兴国”的理想壮志奔赴东北解放区。在屈伯川院长的支持下,重整大连大学工学院造船系,这一年,他39岁。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步行两公里到柴油机车间,海边的大风呼啸着卷进没有暖气的室内。白发教授穿着一件破棉袄,顶着刺骨的严寒与轰隆呼啸的增压器喘振噪音,在三十多米高的层层舷梯上下往返,测数据、做记录、做分析。哪怕常年的胃病带来痛苦的折磨,也只是用热水泡一点饼干缓解。成功解决大连船厂香炉礁柴油机车间93大攻关技术难题,这一年,他57岁。
病房改造的办公室内,每天来汇报科研工作的同事络绎不绝,年迈体弱的老人仍旧全身心扑在科研上。甚至直至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听取科研助手的汇报,为青年教师出国写推荐信。因操劳过度,将自己最后一点生命完全奉献给祖国科研事业,这一年,他78岁。
他是胡国栋先生。虽然他的生命轨迹停留在年,但他的精神品质、他的科研成果、他的薪火传承,他为后人留下的无私奉献、催人奋进的足迹,经历多少代风雨,都历久弥新。
科研成就方面,胡国栋教授在国内外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获得了七项发明专利和多项表彰。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实践,对新概念及创新指导原则下柴油机预混合燃烧理论进行了良好的奠基,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予以高度评价,将柴油机燃烧研究带入了新的阶段。
胡国栋教授将解决科学问题比喻为“捅炉子”,常说:炉子不好烧,得捅,柴油机也一样,只要积极想办法,敢想敢干,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胡教授用“捅炉子理论”激励下属和学生:面对难题得敢下手,大胆实践,不要畏惧困难,缩手缩脚。在胡教授的感染下,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讲柴油机,连他的女婿也言必称柴油机燃烧,胡教授的幼孙也终日与油嘴为伴,未知玩具,先识油嘴,还唤他为“油嘴爷爷”。
精神品质与传承方面,胡国栋先生为人热情,与人为善,性格耿直、仗义敢言。其谦虚朴素、至诚和善的作风现仍在大连理工大学动力系、船舶系的后辈师生中广为传诵。先生自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开始,至年辞世,在大连理工大学辛勤地耕耘了整整43载。43载的教学生涯中,可谓兰芝玉树,桃李满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在国内造船厂、内燃机厂及科研院所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我国造船工业和动力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赢得了无数学子的赞誉;他的人格魅力与大师风范,堪称一代楷模。
今天,我愿把胡国栋先生的精神铭记于心,带着敢于探索钻研的精神深入专业知识,怀着严谨求实的品质扎根专业技能。今天,我愿把大工的历史铭记于心,把握机遇,学好本领,奉献祖国,在奋斗与发展中顺应时代,在感激与憧憬中期许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把校史牢记于心
让这些不朽的灵*
燃起我们心中的火
把大工的故事续写下去
来源
校区学生会宣传部
图片
部分来源于网络
文字
朱勿凝张耀文任校瑶
编辑
贾以宁
审核
胡雪琰康佳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