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
单纯部分性发作多为症状性癫痫。发作的起始症状常提示病灶在对侧脑部,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无意识障碍。常以发作性一侧肢体、局部肌肉的感觉障碍或节律性抽搐为特征,或表现为特殊感觉性发作。
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主要特征是意识障碍,常岀现精神症状、自动症。
全面性发作特征是发作时伴有意识障碍或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异常放电源于双侧大脑半球。
全面性发作类型中,阵挛性发作仅见于婴幼儿,表现为全身重复性阵挛性抽搐,恢复较强直-阵挛发作快。
强直性发作常在睡眠中发作,表现为全身强直性肌痉挛,常伴有瞳孔扩大、面色潮红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又称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以意识丧失、全身抽搐为特征。
发作时有特异性的脑电图改变,对癫痫诊断有重要价值。且有助于分型、估计预后及手术前定位。
癫痫发作时的治疗以预防外伤及其他并发症为原则,而不是立即用药。
对继发性癫痫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对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在给氧、防护的同时应迅速制止发作,首先给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注射速度不超过每分钟2mg,以免抑制呼吸,在监测血药浓度的同时静脉滴入苯妥英钠以控制发作。
初级护师
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皮肤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麻疹流行,8个月之前的婴儿患病和大年龄麻疹的出现是我国麻疹流行的新特点。
麻疹具有传染性的时期是发病的前5天至出疹后5天。
患者口、鼻、咽、气管及眼部的分泌物中均含有麻疹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麻疹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高峰在2~5月份。
麻疹潜伏期平均为10天,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麻疹前驱期(发疹前期)以发热、上呼吸道炎、麻疹黏膜斑为主要特征。
90%以上的麻疹病人在病程的第2~3天,在第一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处,可出现0.5~1mm大小的白色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消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延及面、颈、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底,2~5天出齐。
对麻疹患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疹出疹期若体温40°C时可用小量的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
麻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麻疹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天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为避免发病,体弱易感儿在接触麻疹5天内可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提高易感儿麻疹免疫力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
主管护师
胃溃疡的疼痛,在春秋季节好发,多在餐后半小时,持续1~2小时至下次进餐前消失。
往往是空腹痛,有时夜间痛,进食后疼痛缓解或消失属于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特点。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疼痛程度不一,可隐痛或钝痛,约10%患者可无腹痛,而以呕血或以黑便为首发症状。
疼痛性质为烧灼或痉挛感的消化道溃疡是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部位是上腹正中或偏右。
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消化性溃疡引发的并发症中,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肝浊音区消失、肠呜音减弱或消失,重者出现体克等症状,称为穿孔。
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抑酸治疗时采用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
常用的H2受体阻断剂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调整胃排空功能时应使用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
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使用抗酸药应在饭后1小时或睡前服用。以液体制剂效果最好,服用时要摇匀;服用片剂时应嚼服,注意禁与酸性食物、奶制品同服。
消化性溃疡病人每日进餐4~5次为宜,且进餐时要充分咀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