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宇医院免职。
但那句“我翻来覆去思考一个月,最后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依然萦绕在众人心头。
二月底,脱口秀演员池子的博文“把筷子插米饭上”,不知道是不是在预言。
反正这一切都过去了,如今只能说深切的“怀恋”。
当初这些大师们志在悬壶救世,长则进行一两个月的思想斗争,短则半个月内痛定思痛,就把祖宗传下来的秘方公告于天下。
因为他们深知:“全国那么多咳喘病/脑血栓/……患者,只靠我一个人,累死我也治不完。”
很多人知道他们是外包的演员,是托儿,只负责演好戏和招摇撞骗。
但张文荣不一样,张神医真的是医生,还是全国知名医院的名誉院长。
可就是这样看似有真才实学、有身份的人毅然决然地出来拍了神医广告。
一会儿说“我这4代人,专门治疗一体多病”、一会儿说“我这5代人,专门治疗腰突病”……
面不红,心不羞,真正做到为了钱什么话都可以说,骗人害人不浅。
有网友说这是虚假宣传和医疗欺诈,对买药的患者来说等同于“谋财害命”。于此,名院不想被牵连,才免职了他。
那么,看他广告、听他话语而去买了药的患者又怎么能释怀?那些沉浸在神医宇宙里的患者又该怎么样面对未来?
这些问题也许将永远没有答案。
话说回来,除了看电视购物广告买药外,很多人生病了会去药房。
感冒时,买点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和扑热息痛。
结果到了药房,硬是被那里的阿姨塞上了双*连口服液和感冒灵……
区别在于感冒灵在药店卖12元,马来酸氯苯那敏片卖几块钱。但两者效果没有太大不同。
牙齿发炎、或者上火和口腔溃疡时,硬是被塞上了中成药。
需要补充维生素时,不止被推销中成药,还被宣传了一波保健用品。
日日推,月月宣。似乎不买就吃亏了,买了也不会上当。
最后有人深信不疑,而且只买某一家药厂的中成药。
被说服了的人,起初是不好意思才买了下来,可事后往往感觉效果不大,因而后悔当时怎么没能强硬一点呢?
否则能省下不少的“额外支出”:
“三盒鼻窦炎的中成药收了我快两百块。”
“还要搭配三四盒中成药,又要多花一百多元。”
最终一算,多花了几十、几百元,甚至上万元。
白花了冤枉钱的情况令人心痛,“因病致贫”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谁的钱不是钱啊?
所以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概念:去药店买药的时候,明确表示不要中成药,能省70%以上的钱。
这是不是个好方法呢?且看本回分析。
1,啥是中成药?
顾名思义,“中成药”就是中草药经过制剂加工后的药品。比如,制成丸、散、膏、丹,等等。
这类药物现在是由中药注册部门代为管理:批准文号以Z开头,等同于中药。
而我们的西药,用H的准字表示。比如同样的感冒药,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是H开头,而中成药感冒灵则是Z开头。
虽说它等同于中药,但仍完全不是中药。
中药是纯中草药,通过煎、煮等方式来食用,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有要求,对不少人来说很麻烦。
一句话,中药不易于短平快地治疗,不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为了适应不断火热的健康医疗趋势,有人就想,何不借鉴西药经验,在中医的药物理论指导下,将中药加工制成制品,促进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呢?
说干就干。
大量的中成药应运而生,直接内服。也许是这个原因,七成中成药由西医医师开出。
别看中西医结合可能没多少年,但实际上中成药行业颇为庞大,中成药已经是除了化学药品制剂以外最大的医药行业领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还预计年能突破1.1万亿元。
这么大的盘子,自然就需要“创新科技”、“中西结合”来保证源源不断的发展。
为了更加突出中西结合的特点,有人便往一些中成药里加了西药成分,诞生出了“混血儿”。
那么这些中成药能实现“中药好、西药好,中西药结合更好”的预想吗?
这些中成药的实战效果究竟如何呢?
2,当你得病时去吃中成药。
“没事走两步”是我学到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方法。
面对一切的问题困境,一切的疑难杂症,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去检验检验,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添加了西药的中成药的效果。
话不多说。
如果我们感冒了,去药店配药,可以选择西药,也可以选择被店员热情推荐的中成药维C银翘片。
往往可能的情况是既配了西药,也被搭配了维C银翘片。(没办法,店员/医师的销售能力就是这么强。)
但里面真正起到缓解作用的主要是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一种西药搭一种中成药算朴素的模式了,很多人更是服用一种以上的中成药。
在十年前这样的“速效”治感冒法非常流行:
“三九感冒灵颗粒2包,用白开水溶化,送服白加黑片,若感冒较重则加服维C银翘片,效果很好!”
结果,欲速则不达,导致一些药物成分摄入超标。
感冒没好,其他病又生了出来。
例如感冒灵+白加黑+维C银翘片的吃法,很容易造成肝肾、消化系统的损伤。
很多人不知道感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感冒实际上皆自愈。
这时候,如果我们还犯了鼻炎,去药店配药,除了被配西药外,很可能也被店员热情推荐了中成药鼻炎康片。
鼻炎康片里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那个“马来酸绿笨那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扑尔敏”。
如果我们需要降血糖,会被推荐消渴丸。
消渴丸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的中成药,它的组成成分也很多,但能起到降糖效果是西药格列本脲使然。
再看。
胃痛胃胀胃酸了,会被推荐元和正胃片,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西药成分的碳酸氢钠。
血压高了,会被推荐珍菊降压片,但真正起作用的是西药成分: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
患者在服用这些中成药时,根本不知道其中起效的主要是西药成分。
甚至在更加细微的牙膏事情上亦如此。
很多人以为云南白药牙膏是中药,以为它能止血是因为内含的传统中药成分,其实不然,能止血全在于添加了一种名为‘氨甲环酸’的西药。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有人指责“挂羊头卖狗肉”。
有人揶揄:西药成分超便宜,负责治病;中药成分昂贵,负责賺大钱。
说归说,笑归笑,境况往往就是这样。
3,加了西药的中成药无害吗?
这样的添加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并不小。
感冒、鼻炎、咳嗽时,既吃了西药,又吃了中成药,这样下来容易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成分超标,容易引起嗜睡。
如果在驾驶和操作机械过程中吃了,有严重危险。
同时,乙酰氨基酚成分超标,容易对肝肾造成严重损伤。
同样,降血糖时,也可能导致服用格列本脲过量,造成低血糖、休克甚至死亡。
降血压时,也可能服用含氢氯噻嗪过量,诱发痛风。
舒缓肠胃时,也可能服用碳酸氢钠过量,造成胃穿孔、碱中*等危险。
“过量”、“过量”、“过量”……“轻则……重则……”
本就“是药三分*”,过量则是“*上加*”,服用了添加西药成分的中成药的患者可能早已深处健康的陷阱。
除了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不合理的现象外,几种中成药同时使用、单个中成药超剂量使用、不按照病症的辨证论治进行用药等不合理现象都在让中成药成为健康的众矢之的。
根据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年数据,中西药复方制剂(就是添加了西药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达到1.3万例。
根据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年数据,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9万例次。
形势不断忧人,以致于总有医药领域的专家吐槽:
“在中药里添加西药,变成了既不是中药也不是西药的东西,中医中药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理念与西药的添加标准是完全两回事,搞得临床上非常混乱,容易出事。”
然而再频繁的呼吁也没有用,那些花了大钱,买了药店推销的药,还看不好病的情况依然很多。
最后只能一声叹息,“中成药”何苦为难中国人。
叹息之余往往忽视了这种“为难”里别有隐情。
4,药店为啥喜欢给你推中成药?
双*连口服液毛利高达50%;
马来酸绿笨那敏片不到五元,同样功效的鼻炎康片一二十元起步;
格列本脲片不到五元,同样功效的消渴丸三五十元;
片仔癀一度成为药中茅台。
还有人分析过市面上一些高价中成药后发现,其中84种中成药的实际零售价高出理论零售价的2-25倍,甚至还有3种药的差价达到了25-40倍。
中成药往往就是贵,就是利润高。
这种高,是受到了*策保护的。
国家为了鼓励中医药发展,医院都有中药比,医院里中成药和中药占医生所有开药量的百分比能达到70%。
而且许多中成药不限价,自主定价往往就意味着利润是可以不限的。
不止如此,十四五(年-年)规划说了“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那么未来中成药的销售必将火热。
可想而知,中成药的利润在过去、现在,抑或未来都是巨大的。
于是在巨额的利润面前,市场有时候可以不是做出来的,可以是宣传出来的。
一环接一环的宣传推销,带来高售价,带来高利润,也带来了不可描述、不可避免,又往往特别需要的回扣。
据不少还有待确证的网络信息显示,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经销过程中,实际售价的50%左右可能会进入回扣环节。
为人所深恶痛疾,又很难遏制。
真的只能靠自己举报自己来解决的了吗?
这样的问题往往很难有答案,越去追究越令人感到迷惘。
除了贵,几乎没什么优点了,最后造成了药店里的信息割裂。
一边是很多人去药店永远买不到自己想要的药。
一边是店员们循环往复地宣称:
“西药副作用大。”
“我们现在有满减活动。”
“最后一天了。”
实际上,一两个月后满减活动继续在,“最后一天”的告示牌继续在。
5,生活小妙招。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拒绝中成药,立省70%。
言简意赅,深以为然。
态度强硬者,对药店员说中成药过敏,只吃西药;或者回怼店员:“我就爱吃副作用大的(西药),得劲!”
态度柔和者,既可以按照有经验的人的做法,直接去找价廉物美的药品。
也可以报出西药名,买完就走,干脆而洒脱。
总有一招适合你。
不过我还得啰嗦几句。
是药三分*,必须严格按指示的用量用法,不要过量服用。
手头两三种药时,对比一下各药的组成成分,尽量弄清楚成分的不良反应。
一瓶中成药和一瓶西药的成分上有重合之处时,得格外注意,避免重复用药。
最后,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中药、中成药和轻易否定辅助治疗。
科学、辩证、稳妥、可靠地说,中成药一般在西药治疗效果不好时,或单纯用西药解决不了问题时使用,不代表它一定有用或一定无用。
道理就这么个道理。
最重要的仍然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