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社科院朱玲县域农村人口与公共服务的集聚基
TUhjnbcbe - 2021/4/5 19:08:00

作者:朱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辛庄课堂

本文共计字数,阅读约需要17-21分钟。

笔者在上篇晋陕蒙调查报告《农村人口自主城市化与土地规模经营》中,依据农村迁移人口长期落户城市的制度路径,把城市化区分为三种类型:将发达国家那种不设制度藩篱的乡-城人口迁移,视为自然演进式的城市化。相形之下,把中国*府将特定群体和部分农区及居民划归城市的举措,视为行*性城市化;将农村迁移人口在制度阻隔下仍自行扎根城市的方式,视作自主城市化。

迄今,农村人口自主城市化呈现为“代际接力”的进程,其间至少包含三代人的努力:留守村庄一代做后盾,打工一代供子女上学,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的一代扎根城市。迁移劳动者及原生家庭除了必需的日常生活开支,竭尽所能投资于家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的是切断贫穷的代际传递,实现整个家族的向上社会流动。显然,他们的行动目标与整个国家的减贫目标一致。那么,消除城乡户籍居民在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获得权方面的不平等,或者说消除隐性的城乡分隔,即可凭借农村人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稳固的减贫之效。

乡-城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状况。继而引发农地和房屋等资产的产权流转,导致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强化、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及行为理念的城乡交汇,留守人员亦向本县城、本乡镇和本行*村内具有区位优势的地方迁移。在整个国家的城市化大潮中,农村地区的人口聚居与公共服务集中供给相互促进,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管理资源的节约;另一方面,迁移人口进一步付出了家庭结构残缺及生活成本增高的代价[2]。

如此剧烈的社会变迁,是怎样地影响老人、儿童和女性等脆弱群体当前的生活和未来的命运?对于保障和改善脆弱群体的福祉,乡村社会已有哪些制度安排?还有哪些薄弱或空白之处需要弥补和强化?年9月,我们一行三人在山西、内蒙和陕西交界区的农村调查,部分地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本篇特选如下案例予以说明。

[1]经拙文上篇的读者指正,遵从调研地区的常规简称,修改调查报告副标题。在此,特向批评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2]参见朱玲、何伟、金成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养老照护变迁》,《经济学动态》,第8期。

一、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相关的县域内居民迁移

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下乡调查,无论进入哪个村,总有一群小孩闹嚷嚷地跟在身后。近20年来,这种情景悄然消失。受访村民都清楚,村里儿童数量明显减少,一是因为以往计划生育*策的推行使得生育率骤减;二是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随着育儿成本的上升而下降;三是儿童跟随外出谋生的父母迁移;四是学龄儿童由长辈陪同去县城、镇上或其他城市读书。

我们在与右玉县*府职能部门座谈时得知,近些年来村庄人口净流出。例如,年丁家窑乡白家窑村的常住人口为,到年仅余13人。人口净流出的结果,是全县的自然村从个减少到年的个。与此同时,中小学布局亦发生巨变。4镇6乡1个风景区当中,仅3个镇有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分布在县城。我们在入户访谈时也注意到,村民为陪伴孩子上学而迁居已成常态。9月11日,我在右玉威远镇康平村遇到的李女士,就有这样的经历。

右玉县康平村:老龄化的村庄不易见到少妇幼童。坐在阴凉地的王先生57岁,不久前因胃穿孔做手术,总费用1.6万元。个人交元,新农合给结报了其余的医药费。如今他和夫人每天在家门口为一家蔬菜公司拣选香葱,日收入20多元。李女士是方家堡人,那里距康平村10公里。她54岁,初中学历;丈夫57岁,小学毕业。她家有三处住地,方家堡村的房子只是偶尔去住住,因为家里还有30多亩地。地里主要种洋芋,一亩地的毛收入最多元。儿女到县城上学时,她和丈夫便相跟上打工并照顾孩子。在县城租房两间,面积50多平米,每月租金元。孩子们中学毕业外出后,夫妇俩就只租25平米一间,每月租金元,时不时回去一趟。李女士在康平村的住处,就在新建的爱心超市的套间,面积也是25平米,明亮整洁、温馨舒适。她是应聘来爱心超市当管理员的,一年收入元左右,丈夫仍在县里打工。李女士还在超市院子里种了几畦菜用于自食,菜地需要施肥时,她便找养羊户给些羊粪。因为用量少,对方不要钱。康平村超市(电子商务服务站):院子里是受访管理员李女士种植的蔬菜。

如今李女士的一儿两女均已成人,最大的30岁,最小的26。三个孩子都在外打工,有的在太原有的在右玉县城。30岁的女儿已经出嫁,那日带了孩子来看望母亲。李女士说,小外孙不到4岁,明年()就去县城上学前班。她和丈夫之所以到目前还未买房或盖新房,就是为了攒钱给儿子娶媳妇。买房买车再带办喜事,一共得50多万元。她们夫妇一点儿都不敢松懈,必须继续离村打工。

为了尽可能让学童获得优质学校教育,有的家庭不仅放弃“三代同堂”,而且还全家总动员,分居于不同地方,以便实现收入增长及物质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多重目标。一位家在山西垣曲的京城养老院护理员W女士告诉我,老家的村小年撤销。她丈夫的哥哥因采石场事故去世,嫂子用将近1/3的赔款(15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面积80平米的二手房,和婆婆一起带着儿女到县城上学,公公则留在村里种地(曾在化肥厂做工,每月退休金0多元)。嫂子先后在县城和北京打工,不到三年也意外身亡。W女士一手操办后事,成了这个扩展家庭的“顶梁柱”(婆婆的话语)。

年,侄儿去部队当兵,年复员回乡。目前,侄女(16岁)正在上高中。W的小女儿也在婆婆那里吃住,每月花销最多~元。她的大女儿在运城工艺美术学院上学,每年无息贷款元,足够交纳学费及其他,W只需每月给大女儿0元生活费。考虑到侄儿归来需相亲婚配,大嫂留在县城的房子肯定不够住,W于年在县城买了一套90平米的二手房。房价23万元,其中除了她们夫妇的积蓄,W的娘家给了2万元,婆家给了3万元,她还从姨姨家借了2万元。

W家的积蓄皆来自夫妇二人在外打工的收入。丈夫在建筑队当架子工,如果有活儿,一个月能挣~元。若找不到活儿,则无收入。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建筑队有两个多月没活干,直到年5月才进入太原工地。相形之下,W女士自年打工以来,虽然换过4次工作,但岗位都相对稳定,例如餐馆服务员、商场售货员和住户家*服务员(保姆)等等。

年初,W听本村熟人说起,县城养老院护理员工资每月0元,北京的工资要高得多,而个人日常支出大致相同。于是便跟了熟人到京城的养老院做护理员,每月工资收入4元~元。她打算,趁着公婆生活尚能自理,在京城干上几年,攒钱还债并供孩子上学。她只有两个女儿,不像养儿子的人家那样必有大额花销,而且她也没想嫁女的时候向男方要一分钱。

山西案例显示,人口自主流出与学校撤并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村庄居民向县城集中。至于村庄幼儿园和学前班的设立,则与特定年龄组的人口规模相关;同时,还取决于村庄住户基于自家经济水平及人力状况的选择。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心村高书记提供的信息,也说明了这一点。

树林召镇是达拉特旗*府驻地,距离东海心村6公里左右,车程约10来分钟。高书记有一儿(26岁)一女(10岁),女儿小时候给送到镇上幼儿园,接着上学前班,年上三年级,都是高书记开车接送。女儿上幼儿园时,一学期交费0~元。年的价格为~元一学期,加上保险费0元。学前班的费用和幼儿园差不多,小学属于义务教育,费用反而大为降低。东海心村50%以上的户籍人口外出,没有办幼儿园。相距大约4公里的林原村有将近80%的户籍人口常住村中,设有一个幼儿园。

如此看来,一些教育*策研究者提倡“一(行*)村一(幼儿)园”,或许忽略了村庄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变迁。在儿童数量减少的趋势下,单纯按行*村区划部署学前教育机构,或许既难满足村民的教育需求,又导致公共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倒不如顺势而为,兴办联村幼儿园和学前班,并由中央和地方财*共同出资,为入园儿童的家庭提供交通补助。

进一步讲,为了减轻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带给家庭的新增通勤成本,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获得良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普惠性的通勤补助制度势在必行。发达地区的一些村庄已有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年,我们课题组走访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长岗村时得知,自从本村小学合并到3公里以远的双岗村小学,村委会即出资雇用大巴车免费接送小学生往返学校。常住本村的学生无论是否拥有当地户籍,享有同等的免费乘车权利。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大多不具备白云区所辖村庄的经济实力。若要在这些地区推广如此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制度,中央和省级*府的财*支持无疑不可或缺。

二、中心村落的公共服务和人口聚集

改革开放前的乡*府驻地,一般即为乡域内的中心村落。不但设有社会经济服务网点,而且还承担集市功能。近40多年来,绝大多数乡*府驻地或转变为小镇,或发展为中小城市。行*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往往设在区位相对有利的自然村。出于节约管理成本的考虑,村小学、卫生室、图书室和老年活动站等多种公共设施也随之聚集于此。这样的自然村,不言而喻地成为行*村范围内的中心村落。

榆阳区井克梁村新建搬迁小区牲畜圈棚

井克梁村新建搬迁小区

我们此番西北行中见到的中心村落又新添了几抹亮色:其一,村内移居搬迁。在行*村自有土地范围内,山西右玉的大堡村和杀虎口村整村迁移到现址。陕西榆阳区南部的柏盖梁村则不同,村委会利用异地搬迁、危房改造等多渠道扶贫项目资金,再加村民自筹款项,组织工程队在中心村落的阳坡开辟平地围院盖房,将散居在山梁沟坎的户农家,从四面八方集聚一处形成新的住宅区。位于榆阳区北部的井克梁村也有部分住户搬迁,为的是避开煤矿采空区。矿业公司出资在沙滩地上建新村,经第三方评估每户补偿27万元,居民迁新宅,牛羊入新圈。

榆阳区柏盖梁村搬迁户的厨房和卫生间

无论何种原因搬迁聚居,住宅基础设施的改善显而易见。集中供水供电排污及连结互联网和公路,因成本远低于散居而得以实现。网上常有批评者议论,如此整齐划一的居住区建设,毁坏了村庄的历史风貌。但此类批评者可能未充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科院朱玲县域农村人口与公共服务的集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