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了,各种紧急提醒
又开始在朋友圈疯传了起来
啥这些东西千万不能吃!有*!
啥赶紧远离这X类东西!有害!
……
恩,挺有惊悚效果的。当然有些疯传的消息是真的,而有些就只是为了惊吓而惊吓了。说白了就是——谣言!
而这两天,有个紧急提醒又悄悄在小编的朋友圈儿里传了开来,别说这次还有很多医生都转了呢。
是什么提醒呢?在这儿!↓↓↓
咦?有猝死风险?
是不是吓人的哟?
当当当当~~是时候说明真相了!
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医院急诊科主任蔺佩鸿主任医师,据蔺主任介绍,
本文转自界面新闻
作者:张冬晴
编者注:界面新闻今天发布了篇独家深度调查报道,揭露正在审核期间的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安翰科技涉嫌欺诈发行,包括涉嫌过度包装、涉嫌通过未披露关联方舞弊等问题。其中,报告期内连续三年销售额占比80%左右的核心客户美年集团,披露开展胶囊胃镜检查项目的门店数量及胶囊使用量,比实地调查暗访得到的真实情况夸大了%-00%,涉及到对应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同时,披露为非关联方的核心客户北京远大安翰的实际出资人,穿透后与安翰科技重要股东北京大中万升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的出资人均指向了张大中,而实地调查发现安翰涉嫌利用未披露关联方北京远大安翰来分担公司产品推广宣传的成本费用,甚至可能存在通过股东代持来虚构交易等问题。此外,还有世纪华人、上海安谧、上海尚和、深圳百飞特、河南新众康、苏州连昆力拓、保定中翰、上海寰熙等大量国内主要客户、海外的Endo-kapszulakft和MedOptics等主要客户都存在业务不存在关联、潜在关联方、或登记住所与经营场所无迹可寻等交易真实性存疑问题。全文字,大约需要5分钟。
安翰科技的谎言①
“全球首家”过度包装术
作为国内胶囊内镜(医学术语,也称“胶囊内窥镜”)第一股,正在准备上市的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翰科技)过去三年业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但在“高光”业绩背面,这家公司有着令人起疑的产品披露,更有着不可能实现的销售业绩以及遍寻不到的客户。
安翰科技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医疗器械公司?
“全球首家”从何说起?安翰科技将其唯一产品胶囊内镜称之为“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不插管、无痛苦、无交叉感染,安全舒适,即查即走”,“替代传统胃镜检查手段”……这些宣传语让这家成立短短几年的企业俨然成为一只独享国内“40岁以上胃癌发病率高达92.24%,超过五亿人口”巨大市场的“独角兽”。
那么,这只“独角兽”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来自哪呢?
作为安翰科技核心创始人之一,吉朋松在年至年长达10年以上的时间里先后在*ST金泰()、博盈投资(现为*ST斯太,)等多家上市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主导资本运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以后,这些上市公司早已沦为濒临退市的垃圾股。
同样作为安翰科技核心创始团队成员,姜进和郭鲁伟均来自于山东省内创投平台公司,并与吉朋松构成“铁三角”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吉朋松、姜进和郭鲁伟共同出资设立上海莘信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为“莘信投资”)和山东同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同晟投资”)等数十家资本运作平台,先后直接或间接投资了神思电子(,年在深交所上市)、康威通信(,新三板挂牌企业)、神戎电子(,新三板挂牌企业)、拟上市企业北京英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安翰科技等诸多企业。上述三人通过同晟投资及其旗下基金在神思电子等拟上市企业上市前突击入股20%的股权,一旦成功上市,则在首发原始股解禁后高位套现。神思电子等被投项目上市前业绩爆发,上市后则迅速业绩变脸、盈利持续大幅下滑甚至微利状态。
无独有偶,在上述三位资本运作高手的操持下,安翰科技大步向前。根据招股书披露,年、年和年,安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9万元、.69万元和.75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67.44%。而更早前的三年,年至年,安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仅为96.41万元、.74万元、88.5万元和.56万元。
与业绩高增长相随的,安翰科技还宣称其“全球首家获得CFDA核发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对于行业竞争对手,无论是胶囊内镜世界级巨头GivenImagaging、日本Olympus、韩国Intromedic,还是胶囊内镜国产龙头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重庆金山”)、深圳资福技术有限公司和杭州华冲科技有限公司,安翰科技都将其描述为“竞争对手的胶囊内镜产品应用范围仅限于小肠疾病的普查、部分大肠部分的检查”,完全抹掉了胃部的检查功能。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查询结果,安翰科技共有6条记录,其中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准)字第209号”,于年1月获批的“定位胶囊内窥镜系统”,型号AKE-1,适用范围为“主要用于小肠疾病诊断,检查中获取的胃肠等其他部分图像可用于辅助诊断”;注册编号为“国械注准22170”,于年8月获批的胶囊式内窥镜系统,型号AKE-1适用范围为“用于成人小肠疾病的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在准入许可方面,安翰科技只有注册证编号为“国械注准22192”,于年5月获批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型号为NU-I,适用范围为“胃疾病的检查,以供临床诊断。检查中拍摄的食道和十二指肠图片可供医生进行相关部位的辅助诊断。该产品用于8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
实际上,重庆金山分别于年9月、4年9月先后获批的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准)字第号”和“国食药监械(准)字4第号”、型号为JS-ME-I、JS-ME-II、JS-ME-III的胶囊式内窥镜系统适用范围已经包括“对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疾病的诊断(消化道狭窄或梗阻等禁忌)。”
更早之前,重庆金山已经分别于0年6月、年6月先后获批注册证编号为“渝食药监械(准)字0第号”和“渝食药监械(准)字第号”的由永磁体和外壳组成的JZT胶囊内镜姿态控制器,从而实现了胶囊内镜由被动蠕动升级为主动控制,适用范围为“与胶囊胃镜系统及胶囊结肠镜系统配套使用,在患者进行胶囊胃镜系统及胶囊结肠镜系统检查时控制胶囊内镜之用”。
较之于国产胶囊内镜,进口产品获批还要早得多,韩国IntroMedic、OLYMPUS和GivenImaging等行业巨头旗下适用于胃肠检查的胶囊内镜更是在年就已经获批,基本原理与安翰科技、重庆金山等国产同类产品并无二致。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查询结果,来自韩国的IntroMedic旗下由胶囊内窥镜、图象记录仪、影像工作站(含软件)组成的胶囊内窥镜系统(MiroCam),于年月就获得了批准,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进)字第号”,适用范围为MiroCam胶囊内窥镜系统适用于诊断小肠疾病,获取胃肠及大肠的部分图象并能够诊断其病变。
来自日本的OLYMPUS旗下由胶囊内镜、体外的接收装置、以及工作站硬件等装置组成的胶囊内镜系统(商品名:EndoCapsule),于年8月就获得了批准,注册证编号为“国食药监械(进)字第号”。
显而易见,安翰科技核心产品所谓的“全球首家”的谎言不攻自破。那么,这种噱头到底从何说起?在二次问询回复函中,安翰科技给出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上述竞争对手的产品名称中没有“胃镜”二字。
真假“黑科技”?根据安翰科技披露,在“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涵盖精准磁控、专用芯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微光学成像、图像处理、无线传输等多个领域。公司已授权的专利共51项,涉及的专利领域包括磁控算法、磁控设备、可控内窥镜胶棄(如胶囊开启技术等)磁控胶图像处理和AI识别、磁定位技术及磁控胶无线接收设备等,用于实现设备及胶囊的全面保护。
界面新闻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查询发现,日本Olympus于年月就其旗下名称为“胶囊内窥镜”的国外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获得的优先权号为JP/2、优先权日为2年0月08日;随后该公司又于4年4月就其旗下名称为“胶囊内窥镜及胶囊内窥镜系统”、“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方法及图像显示程序”、“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等胶囊内镜一系列国外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获得的优先权号分别为JP/、JP/、JP/、JP/4等,优先权日均为年4月25日。
据了解,专利优先权的目的在于,排除在其他国家抄袭此专利者,有抢先提出申请,取得注册之可能。除了Olympus外,国外的IntroMedic、西门子等多家巨头在胶囊内镜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利均远远早于安翰科技等国产胶囊内镜厂家,深圳资福、重庆金山的相关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0年-年。
相比之下,安翰科技所披露的51项专利中,在国内仅有14项为发明专利,其余均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而在14项发明专利中,基本上都是磁控胶囊内镜系统被分解后的部分环节单独申请专利。
其中一个细节是,安翰科技等国产厂商所采用的通过永磁体等磁性控制的胶囊内镜系统,早已在5年6月就被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申请了专利优先权,名称为“胶囊式内窥镜控制系统”,优先权号为KR10-4-,优先权日为4年6月21日。而安翰科技年5月所申请的“内窥镜控制系统”专利实为仿制核磁共振设备的“太空舱式”外观设计专利。
众所周知,外观设计专利只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只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而发明专利则要求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需要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值得玩味的是,与没有任何行业背景、专业积累的安翰科技成立短短几年便迅速取得了十分惊人的业绩爆发不同,胶囊内镜领域国内外光学、医疗器械巨头则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漫长的发展历程。
年,曾经在以色列国防部光电部门工作的机械工程师GavrielIddan、消化内科医生EitanScapa在美国波士顿共同探讨当时的光学纤维内镜在小肠整体显像技术上的局限性,首次萌发了研发胶囊内镜的想法。
伴随着CCD、CMOS光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胶囊内镜技术设想逐渐成为现实。年初,GavrielIddan和怀有同样构想的英国人PaulSwain共同成立的GivenImaging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内镜原型机,并在EitanScapa的私人诊所进行了第一次人体吞咽11*mm胶囊的人体实验。
世界上首例正式商业化量产的胶囊内镜来自以色列,获得了FDA认证并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商用。年5月以色列的GivenImaging公司生产出一种名为“M2A”的胶囊状内镜,由光源、透镜、CMOS感光芯片、电池组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同年8月,该公司又推出了PillCam系列产品,用于人体食道检测和肠道检测。
此后,日本、韩国分别于2年和年相继宣布研制出“Norika”和“MIRO”磁性控制、实时检测并能够检查从食道到大肠整个消化道的胶囊内镜。国内方面,4年,来自西南地区的医疗器械制造商重庆金山宣布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款胶囊内镜“OMOM”,同年由著名消化内镜专家张齐联教授负医院等4家医院完成了临床实验,并于5年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随后的年月,杭州华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T型胶囊式内镜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法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获得市场准入资格,这款产品首次采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控芯片,具有极低功耗和智能化。
长达0多年以来,胶囊内窥镜从一个技术构想到成功商业化,以色列、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公司都已经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胶囊内镜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以色列GivenImagaging公司的PillCam、韩国Intromedic公司的Mirocam等2款胶囊内镜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使用。而Givenimaging和Olympus正在领导着上消化道磁性胶囊内镜领域的研究,包括正在研发和进行动物实验的具备自我推进功能的胶囊内镜。
事出反常必有妖,撕开安翰科技的“过度包装术”,所谓“全球首家”等噱头的背后不过是一地鸡毛。这种横空出世的“黑科技”看起来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但事实真相却并不是那么回事,至少在医疗行业胶囊内镜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在消化内科专家眼里更不存在什么神话。
一位著名消化内镜专家指出,自年至今,胶囊内镜检查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由于不需要插管,一次性使用,没有交叉感染,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胶囊内镜并非60°视角,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拍摄盲区,会导致一定的假阴性结果;同时胶囊内镜无法像胃镜、肠镜那样在可疑部位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更无法做息肉摘除等治疗。真正的胶囊内镜机器人,应该是兼具检查、活检、治疗等多种功能。
一位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也指出,由于目前胃镜、肠镜技术已十分成熟,不仅检查时间短、不适症状轻,费用也不高。如果担心检查有痛苦,还可以选择无痛胃肠镜检查,费用也不过几百元。相比之下,几千块一次、存在一定盲区,且无法活检和治疗的胶囊内镜,在食管、胃、结肠病变的检查中,并不具备十分明显的优势。
一位慢性胃炎患者更是指出,如果没有胃痛胃胀等肠胃问题,谁会愿意掏几千块钱做胶囊胃镜?但如果需要检查治疗,医院找专家做个无痛胃镜,也只要三四百块钱。
那么,胶囊内镜到底是不是患者的福音?网上咨询的人数不在少数,各种推广性的“专家共识”和“学术论坛”充斥其间,也有胶囊胃镜与传统胃镜哪个更好的帖子争论不休,支持者与质疑者莫衷一是。
仅凭各方观点和言论,无法抵达事情的全貌。界面新闻记者前往多地调查,逐步还原事实真相,安翰科技的华丽外衣被彻底掀开。
安翰科技的谎言②
第一大客户美年,不可能实现的销售业绩
自9年12月在武汉注册成立以来,安翰科技的业务并没有多少起色。直到年,美年集团与安翰科技签署的一纸合作协议,正式掀开了这家国产胶囊内镜厂家业绩爆发式增长的序幕,也为眼下冲击上市奠定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根据招股书披露,年、年和年,安翰科技第一大客户美年集团及其加盟店(包括“美年大健康”、“慈铭”、“奧亚”、“美兆”等体检品牌及该等品牌的加盟店),为其带来销售收入分别为.29万元、.56万元、.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00%、7.50%、76.27%。而签署协议前的年至年,来自美年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仅为0、59.2万元、.85万元和.25万元。
同样来自招股书披露,年、年和年,安翰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9万元、.69万元和.75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67.44%;总资产分别为70.76万元、.47万元和05.7万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6.15%;净资产分别为.27万元、.80万元和.82万元,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81.79%。
美年集团的双重身份美年集团“独撑天下”的背后,关键人物俞熔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方面,俞熔为美年集团实际控制人,对美年集团及其旗下各大体检门店采购安翰科技胶囊内镜及设备产生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俞熔还是上海中卫安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并通过该公司所管理的上海中卫安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中卫基金),于年12月以现金增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安翰科技60.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比例为.%。
俞熔在安翰科技的股权利益仅止于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界面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早在4年7月,宁波朗盛二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朗盛基金)就以00万元参与增资,获得安翰股份6.%的股权,并在随后的增资中逐渐稀释为发行前总股本的4.%。
那么,这家朗盛基金又是哪路神仙?朗盛投资集团控股子公司宁波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GP)的宁波朗盛中,LP包括何旖莎、张国珍、上海星云投资有限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朗盛投资集团及其创始人平凡等人于年月曾共同出资设立了“苏州朗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刚成立不久该公司更名为“宁波镇海朗盛百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巧合的是,朗盛基金的LP们再次重合,平凡、周灵、何旖莎和张国珍分别持股9%、1%、9%和6%,而美年集团老板俞熔也赫然在列,持股比例为2%。
不难发现,无论是中卫基金还是朗盛基金,单独持股比例均不足5%,即不构成关联关系。但考虑到俞熔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二者合计持股比例已经高达8.8%——美年集团为安翰科技贡献80%左右的业绩则完全构成了关联交易。
根据问询与回复函补充披露,年至年,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加盟店提供胶囊内窥镜服务项目中,分别有家、家和家门店,留存胶囊内窥镜设备的数量分别为台、台和台,累计消耗的胶囊数量分别为颗、颗和颗。
对此,安翰科技上市保荐人招商证券指出,受检者只需吞服一粒胶囊,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胃部图像采集。由于该检查必须空腹,因此一般都在上午进行,每天每台设备的检查上限约16颗胶囊,其中年每台设备各年的胶囊消耗量平均为.12颗,属于合理水平,而当年每台设备消耗的胶囊数量超过0颗的门店有12家,最高为颗,也属于合理水平。
就此,界面新闻记者前往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美年集团旗下门店数量及业绩贡献最为突出的几个城市调查。
到底消耗了多少颗胶囊?首先,针对胶囊内镜设备留存情况,界面新闻记者摸查发现,安翰科技方面披露的门店及设备数量远远大于实际情况。
根据问询与回复函补充披露,年末在美年集团及其加盟店各门店胶囊内镜设备铺设情况中,北京、上海、四川等地门店数分别为10家、1家、9家;年末设备留存台数分别为11台、10台、40台;胶囊消耗量(使用人次)分别为颗、颗、颗。
然而,界面新闻记者以咨询体检的名义实地探访发现,截至5月底,能够提供胶囊胃镜检查服务的,北京市辖区内慈铭门店中仅仅雍和宫、潘家园、亮马桥家,而美年门店中也只有太阳宫和牡丹园2家有胶囊胃镜设备,如果在其他没有设备的门店做胶囊胃镜套餐,还需要选择太阳宫或牡丹园门店去检查胶囊胃镜项目。
上海市辖区内只有西康路、恒丰路、小木桥和五角场等4家门店能够提供胶囊胃镜检查项目,其他门店因为没有胶囊胃镜设备而无法提供该项服务。
四川省辖区内只有慈铭金沙遗址、慈铭高新天府二街、美年高新二院、凯尔分院、美年科华、美年武侯万茂、美年星辉、美年青羊、维康分院、奥亚分院、金牛万达、双流分院、龙泉美年、新都美年、美兆分院和郫都美年等16家门店。
界面新闻记者以预约胶囊胃镜检查项目为由,分别致电各地官方预约客服电话,上述情况也得到了胶囊胃镜套餐预约专线客服人员的证实。
一位美年区域总部的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整个公司门店的布局中,每家门店的定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说有些门店只做职业病,有些主要是做中低端像几百块钱的套餐,而有些门店开设得比较晚,硬件设施设备环境都比较好,专门只做高端客户块以上的套餐,像收购过来的美兆就属于医疗健康管理等先进理念的,是升级版本,但有些早期的老门店场地有限,没有办法开展胶囊胃镜项目,并不是每家门店都能做胶囊胃镜项目。
不难发现,即便是在美年门店和设备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安翰科技披露的数据较之于实际情况分别夸大%、%、%,而这只是随机性抽查的部分辖区,全国台设备被夸大了多少犹未可知。
与胶囊内镜设备对应的是,招股书所披露的每台设备平均消耗的胶囊多达数百颗,连续三年累计消耗胶囊数量更是超过20万颗,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呢?
按照补充披露的销售均价,年至年对美年集团销售的每台设备均在68.05万元至69.94万元之间,每颗胶囊均在-元之间。不难测算,即便按照最低%的虚增比例,年末虚增门店及设备情况对应虚增收入万元以上,在尚未考虑每台设备平均胶囊用量涉嫌虚增的情况下,与之对应的年度胶囊使用量即可虚增收入万元以上。
一家美年分公司核心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预约)一般的安排是(每天)最多5个人。不是说我们早上7:0开门就开始做,很多客户不可能按照我们上班时间就过来,没有预约临时跑过来也做不了。而且胶囊胃镜必须在做完核磁/CT等放射项目以后才能做,不然就会导致胃穿孔等严重后果。那么等到其他项目排队做完再过来,一个上午的时间也做不了几个(胶囊胃镜)。”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商证券的问询与回复函中,每天每台设备的检查上限约16颗胶囊,这与员工所描述的相差了倍以上。
美年四川分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还在无意中透露,美年胶囊胃镜项目全部实行这种实体卡制度,自从开展胶囊胃镜检查项目以来,整个四川地区差不多卖出了将近上万张“套餐卡”。但招商证券的披露数据则显示,年-年四川累计消耗了胶囊颗。
按照美年的时间安排,每年个工作日,极端假设每天每台设备做足5颗胶囊,极限水平只能做到1颗胶囊——那么,招商证券所披露的“年每台设备消耗的胶囊数量超过0颗的门店有12家,最高为颗台”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在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走访期间,只有零星门店当天开展了胶囊胃镜检查项目。
需要补充的一个细节是,安翰科技全资子公司上海安翰还租赁了俞熔旗下的北京天亿弘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出租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号9号楼的7项房产;而上海安翰全资子公司北京安翰的登记住所正是上述房产中的9号楼04,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美年大健康牡丹园分院也同样在9号楼、B-B。
除此之外,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涉嫌巨额虚增设备及胶囊数量的背后,美年集团还存在涉嫌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开展胶囊胃镜项目,从而实现向安翰科技的利益输送。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美年集团及其旗下各门店提供的“胶囊胃镜高端体检”项目(下称套餐),正是使用安翰科技设备和胶囊产品。在该体检套餐外,美年集团无其他进行胃镜检查的项目。该项目价格为元(部分地区近期正在升级为元“长生九九卡”),除包含胶囊胃镜检查外,还包括全身体检套餐、1.5超导核磁共振、低剂量胸部CT(不出片)、肿瘤标志物和经颅多普勒等共计40项左右高端体检服务项目。
其中,剔除胶囊胃镜检查项目外,该等套餐中的其他项目相当于标价4元以上、售价0-元区间的高端VIP体检套餐。
也就是说,美年集团推出的胶囊胃镜体检套餐中,胶囊胃镜检查项目几乎是免费赠送。而在已经开展胶囊胃医院,仅此一项的检查费用就高达5-7元,北京一家私人门诊的安翰科技胶囊胃镜检查项目收费也至少元以上。
对此,一位资深保代向界面新闻记者指出,作为潜在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美年集团以远低于市场价、甚至远低于成本价的方式推广销售安翰科技的胶囊胃镜项目,这种行为显失公允性原则,涉嫌存在利益输送甚至帮助安翰科技操纵业绩的可能性。
安翰科技的谎言③
张大中隐现,核心客户成谜
美年集团的一系列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还发现,北京远大安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远大安翰”)、上海安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安谧”)、世纪华人(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世纪华人”)、上海尚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上海尚和”)等大批安翰科技的主要客户或者隐现潜在的关联关系,或者根本就无迹可寻。
远大安翰:张大中的影子公司根据远大安翰介绍,该公司完全以推广安翰科技胶囊胃镜产品为核心业务,负责品牌运营、市场推广和体验展示。而安翰科技方面则将其披露为与美年集团同样的“体检机构客户”,年和年分别贡献了26.42万元、87.56万元的销售额。
天眼查数据显示,远大安翰年5月27日注册成立,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的银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健康咨询(须经审批的诊疗活动除外);销售日用品、礼品、机械设备等,由张宏宇、张铎分别出资万元和5万元,占比分别为99%和1%。
根据天眼查数据,远大安翰年8月2日工商变更,执行董事由王文君变更为李力,同时增加经营范围:销售食品、医疗器械III类,医疗器械I、II类等,并将住所由石景山变更为海淀区远大路附近的金源时代商务中心。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变更前的住所地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实兴大街0号院5号楼6层6号,是中关村石景山园集中办公区,属于创业服务器,没有实际经营。
界面新闻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张宏宇为大中电器集团创始人、北京大中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中之子,张铎则是大中投资旗下投资管理部经理,王文君的身份则为张大中母亲名字命名的“王佩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李力的身份是原大中电器的副总经理。同时远大安翰披露的包括李力在内至少有6位同样来自大中电器背景的金牌店长等业务骨干。
天眼查数据显示,张宏宇名下以“大中”字号冠名的有限合伙基金近10支,其中张大中、堆龙大中天利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分别出资万元和00万元,占比分别为2%和98%共同投资成立的北京大中万升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为“大中万升”)。而招股书披露,大中万升年9月出资2.5亿元参与安翰科技增资,位列发行前第9大股东,持股数量.万股,占比4.%。
也就是说,远大安翰是张大中的影子公司,专门负责安翰科技胶囊胃镜产品的宣传推广,而张大中同时也是砸下巨额资金间接持有安翰科技的重要股东之一。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