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脂肪肝,而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消化期可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在非消化期则先进入胆囊储存,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入十二指肠,胆汁的固体成分较多,不含消化酶,除水以外还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无机盐等成分,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均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卵磷脂是胆固醇的有效溶剂,胆固醇的溶解取决于胆汁中的卵磷脂与胆固醇的适当比例。
当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较高,引起脂肪肝时,胆固醇达到饱和状态,超出了卵磷脂的溶解力,因而胆汁中沉淀下来的胆固醇就形成了胆结石。
2.长期食用素食长期食用素食者,因饮食中长期缺乏饱和脂肪,胆囊肌张力减退。素食者往往会造成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而素食中植物纤维较多,可使胆汁酸的重吸收降低,胆盐浓度降低,当食物的消化期是需要胆汁的参与,而饮食中胆固醇缺乏,造成了胆固醇与卵磷脂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胆汁慢慢淤积而形成胆结石。
3.女性雌激素的作用由于中年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升高,雌激素还能直接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内含胆酸盐减少,胆固醇增加,也能影响胆囊收缩功能,造成胆汁排放受阻,胆汁淤积,促使胆结石的发生。
4.不吃早餐因空腹时间较长,胆汁在胆囊中存留时间就较长,胆囊内的胆汁不排空,便影响肝细胞分泌胆汁,而且胆汁容易在胆囊中沉淀,时间长了就形成胆结石。
5.喜静少动久坐不动或少动会延缓了胆汁排空的时间,导致其胆囊肌的收缩能力下降,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胆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6.胆道感染胆囊炎与胆石症是分不开的,一般两者同时存在,胆道感染会对胆囊产生化学刺激,使胆汁浓缩,加上炎性分泌物及管壁脱落物等,很容易引起胆结石的形成。
7.遗传因素是胆囊结石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资料表明,双亲之一或两者均为胆石病患者的家系占74.2%,说明父母双方均对子代的发病产生影响;同胞患病率达58.0%,超过一半的同胞是患者,双生子均发病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
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但这种结石多半是黑色结石。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其收缩功能减退。
8.其他因素胆囊结石的发病亦与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肠外营养、胃切除等手术和应用某些药物有关。
如肝硬化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为无肝硬化的3倍,而糖尿病患者胆石病的发病率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
本文审核医生:医院普外科王雅平
▼推荐阅读▼胆囊里长了块多余的“肉”
微创胆囊手术—轻松应对胆囊结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