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渐渐转冷,在秋去冬来之际,我们的身体也面临着“换季”。医院血液科主任徐文江提醒,在秋冬之交,须根据气候变化,遵循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规律,防寒保暖,抓住时机调理养生,为严冬的来临打下坚固的基础。
四种疾病容易在此时发生
秋冬过渡的季节是最容易生病的,尤其对老年朋友来说,不仅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也容易受到呼吸道疾病的侵袭。所以日常要警惕四种疾病的发生。
呼吸道疾病:秋冬之交,气温犹如过山车,早晚温差普遍达到十多度,冷空气频繁到访,气道免疫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而气道反应性随之增高,机体的抵抗力稍弱一点就容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哮喘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孩子和患有慢性肺病的患者,要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戒烟限酒,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适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而致病和疾病复发。
心脑血管疾病:秋冬之交天气变凉,昼夜温差大,再加上气候不稳定,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致使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增高,较易引发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尤其心脑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免诱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消化道疾病:秋冬季节交替时,人的消化系统很容易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原本肠胃功能差的人容易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疾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所以大家要加强腹部保暖,注意饮食,以免引发消化道疾病或加重旧病。“秋燥症”:秋冬之交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因此,秋冬之交必须养阴防燥,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燥热刺激性的食品。
起居养生有“四要”
秋冬交接的换季之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也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会给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威胁,所以我们需要从起居养生上遵守“四要”,巧妙应对,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度过寒冷季节。
要多吃清淡滋润的食物:秋冬之交,天气转凉,空气中缺乏水分,气候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燥、咽干喉痒、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也是典型的“秋燥”。饮食上以清淡滋润为宜,应多吃梨、银耳、蜂蜜、百合、枸杞、萝卜、豆制品等,还有一些绿叶蔬菜如芥兰、菠菜、绿菜花等,尽量不吃或少吃一些辛辣燥热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生姜、酒、葱蒜及生冷食物、烧烤食品、腌制菜品和过于甘肥油腻的食物等。
要选舒缓的运动来锻炼:秋冬之交人体精气转趋于里,以“收”为主,此时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并且保持循序渐进地进行。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登山、慢跑、广场舞等运动项目,以舒展筋骨、活动气血。在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要随温度变化适当“秋冻”:俗话讲“春捂秋冻”,秋季提倡“秋冻”。一方面可以锻炼机体的耐寒能力,一方面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使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衣服的增减要及时、适时,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
要早睡早起:秋冬之交,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深秋时节气候较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拍肺和梳头有助养生
拍肺:每晚睡前,坐在椅子上,上身挺直,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胸部由上自下轻拍,呼气时从下自上轻拍,持续十分钟,最后随呼吸用手背叩背部数十下。记住手法要轻,以免伤及内脏。做做拍肺功,能宣肺祛邪,有助于锻炼肺部的生理功能。
梳头:通过梳头,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的作用。苏东坡对梳头促进睡眠有深切体会,曾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一是梳头可以养生,二是秋冬季这个季节适合梳头养生。秋冬之季梳头符合秋冬季养生强身的要求,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当然也就能强身壮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