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女大校友口述史
金女大的终身义仆
徐亦蓁
徐亦蓁(-)江苏昆山人。年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主修历史,副修心理学;是该校年第一届五名毕业生之一。年赴美国深造,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教育行*,副修心理学;次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主管盲童学校、教会免费学院及孤儿院等。年与骨科专家牛惠生医生结婚,积极参与医院的募捐与筹建工作。医院是当时远东医院。
年,金女大董事会改组后当选为董事会主席,吴贻芳当选为金女大校长,二人密切合作,为金女大的发展而努力。年,抗日战争爆发,徐亦蓁担任国际红十字会上海分会执行委员、难民营衣服工作组负责人、志愿护理大队长、医院院长、全国学生及孤儿救济会主席。年,再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攻读人事管理及学生辅导博士学位。年获女生训导长(DeanofWomen)专业执照。翌年,成为美国女生训导长协会委员,她是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中国妇女会员。
年,吴贻芳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聘请徐亦蓁为私人顾问。年,徐亦蓁出任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她的发言与意见常使其他国家代表刮目相看。同年10月回国,创立全国大学妇女协会,担任副会长。其后,金女大校董会成立咨询委员会,徐亦蓁被推举为主席。年“金女大旅美校友会”在纽约成立,徐亦蓁出任第一任会长。
年应聘在俄亥俄州西方女子大学(WestenCollegeforWomen,Ohio)任教,先后任历史系讲师、新生辅导及训导主任等职。65岁退休时获该校荣誉博士学位(HonoraryDegreeofDoctorofHumaneLetters),年2月1日,徐亦蓁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市疗养院去世,遗嘱将骨灰撒入大海。
上海西区幽静的岳阳路上,有两处著名的文物保护建筑,一处是宋子文旧居(号),另一处医院旧址(号)。医院医院之一,由晚清旅美幼童牛尚周的儿子牛惠生、牛惠霖兄弟于年创办,在抗战前名气很大。牛家兄弟与宋子文是表兄弟,宋母倪桂珍与牛母倪桂金是亲姐妹,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宋子文家常年忙碌的是他的妻子张乐怡,因宋子文当年在南京做官,只有周末才回家。而马路对面医院中最忙碌的,除了牛惠生,还有他的妻子徐亦蓁。
01.
一个古老家族的传人
徐亦蓁出身在江苏昆山一个古老的官宦家族。这个家族的男士们,一代接一代地遵循读书做官的生活理念,若干年下来,竟然出了十名进士,还有一大群举人和秀才,当然也出了一批高官。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徐应聘,官至太仆寺卿(三品官)。他的三个曾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徐乾学是康熙九年的探花(进士第三名),官至刑部尚书;徐秉义是康熙十二年的探花,官至吏部右侍郎;徐文元是清初顺治年间的状元,官至刑部和户部尚书。这就是著名的“昆山三徐”和“一门十进士”的源头。也难怪,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家族背景,“昆山三徐”的母亲,就是著名大学者顾炎武(号亭林)的同胞姐姐。
到了20世纪中叶,徐家的门风为之一变,变成了一个虔诚的、慈善的基督教大家族。这源自徐亦蓁的祖父徐退三。徐退三原本读书人,国学基础相当好,可惜应付八股的“门槛”少了点,以至于在科举之路上屡遭困顿。在他最心灰意冷的时刻,他走在上海老城的一条街上,突然听到了耶稣的声音,那是一个教堂里传出的美妙的钟声,他被打动了,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教堂。当他研究了教义后即加入了基督教浸礼会,并于年(同治十年)受美国传教士晏马太派遣,返回昆山传教,成为昆山基督教会的创办人。他把自己在昆山的房产捐给了教堂,当了十五年义务牧师。后来传教、办学、举办慈善事业,贯穿了他老人家的一生。
徐亦蓁的祖母、外婆、父亲、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且都是教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她的母亲徐程蓁,除了教书、传教,还在昆山做了大量的善事,捐建了昆山第一座幼儿园、新的教堂,创办了免费的小学、中学(建安学院,半工半读初中)、女子学校,还有社区福利院和助产士培训班等等。她毕生都在行善,被誉为圣母玛利亚的化身。徐亦蓁的父亲徐惠乘是上海浸会男校的校长、圣约翰大学教授、翻译家,还是报社的时评专栏作家。徐亦蓁自幼便是她母亲膝前的学生。
徐亦蓁在这样一个宗教氛围里出生、学习、成长,奉献社会、造福民生、教育救国,成了她从小听到的最多的教诲,从而奠定了人生基本的价值观。她父亲在上海当浸会男校校长时,全家搬到上海,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视野更开阔了。徐亦蓁求知欲非常强烈,尤其对历史感兴趣,她于上海浸会女子中学毕业后,像她的母亲和祖母一样,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此时的徐家,不仅以传教和行善出名,还以出了三代女教师闻名沪上。
▲徐家的三代女教师(徐亦蓁中,年)
年,当她听说基督教会在南京创办了金陵女子大学时,满心向往,尽管当时她祖父去世,父亲也在病中,家中六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母亲希望她帮助挣钱养家、照顾弟妹,但是她的心已经飞向了南京,一切都阻挡不住她对新知和神明的追求。终于,在姑父唐乃安、姑妈徐箴的资助下,徐亦蓁顺利考入了金女大,是该校首届五个学生之一。她的同窗好友中另一著名人士是后来的校长吴贻芳博士。
02.
金陵女大的终身义仆
徐亦蓁在金女大主修历史学,副修心理学,年获得学士学位。或许是受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她天生就与该校浓厚的学术及宗教气氛合拍。教师们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使她感觉非常亲切、自如,于是很自然进入了“厚生”的境界。四年大学生活对她的人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于她后来的生活再也无法与金女大分开,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其他社会活动,她为金女大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和资金筹集工作,堪称金女大的终身义仆。
她大学一毕业就担任了金女大第一届校友会会长。-年抗战爆发,她担任金女大董事会主席。她一上任便遇上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那年北伐*打到了南京,由于*局动荡,金女大全体教员不得不离开南京,所有外国人及传教士也都被迫离开南京。学校向何处去?如何安置教职员工?局势将如何发展?重任落在了徐亦蓁这个董事会主席身上,她在上海没日没夜地召开紧急会议,指挥、部署一切。她先生不忍心看她如此忙碌,但是她必须主持这些会议,必须亲自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这期间,她请来他先生的表姐夫孔祥熙帮忙,孔祥熙当时被任命为财*部长,有了这个“靠山”,徐亦蓁才得以和铁路官员打好招呼,乘坐运煤的火车去南京,把学校的财产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私人物品拿了出来。局势渐渐稳定后,师生员工们才逐渐回到南京,直到年春天,金女大才举办了一个正式的开学典礼和就职典礼。
▲年代的徐亦蓁
抗战爆发后,徐亦蓁积极投身战地救护的组织工作,她担任了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赈灾委员会的执行委员,是志愿护理服务团队负责人,还担任了日医院助理总监、青年会中华学生赈灾和战后孤儿安置委员会主席,她还是个难民营的衣服救济会的主席。可想而知她繁忙到什么程度!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她到了美国,任金女大驻麻省北安普顿史密斯学院的代表。在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金女大在抗战中艰苦内迁的演讲,并代表金女大接受了该校的捐赠基金。史密斯学院的学生和校友们共同捐赠了美元支持金女大,也是对徐亦蓁在战争年代勇于面对重重困难、保护学校的嘉奖。
年,在亚联董的支持下,徐亦蓁在美国36所大学做关于中国抗战的巡回演讲。具体内容主要是讲金女大及中国很多高校,如何在战争中费尽千辛万苦,把学校搬到西部以避免被日*占领。她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永远颂扬的史诗,抵抗与重建是她演讲的主题。美国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们十分敬佩中国人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勇气。
尽管她当时身体虚弱,但仍然将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年10月从瓦萨尔学院(VassarCollege)开始,第二年5月结束于纽约州的普拉茨堡(Plattsburgh)。开始的那天,是暴风雪天气,结束的时候仍然是下雪天。这期间发生的困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她从佛蒙特州的伯瑞特波罗(Brattleboro)出来直接赶午夜火车去往纽约的时候,街道两旁积雪的高度与她的肩膀一般高,她觉得自己的鼻子都快冻掉了。城市主干道上没有出租车可以搭乘,她就这样独自一个人行走在街道上。但是她无所畏惧,她喜欢唱赞美诗:“救世主凡事引导我,我何需别有所求?”心中有了这种理念的支持,她勇敢地前行,继续着一段又一段行程——步行、巴士、火车,没有飞机——为中国,为金女大不断地奔走呼号。
当地的院校非常欢迎她的到来,有的院校还派出乐队在车站欢迎她。她的巡回演讲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在场的师生们动辄纷纷起立鼓掌——“这太棒了!”特别是在那些有教师培训项目的学校,例如奥斯威戈(Oswego)、科特兰(Cortland)和尤蒂卡(Utica)、吉尼西欧(Genesco)和库卡(Keuka)。尽管这些学校不如她后来接触的东部学术型或是常春藤大学那样有名气,但这些地方的学校对她的评价最高,甚至给总部写信赞美她,并给中国的高校捐献了一大笔钱。徐亦蓁把她的演讲酬金也用于了救济穷苦人。她没有工资,手头只有一点差旅费。抗战胜利后的年,她从美国回国后再次担任金陵校友会主席,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院长办公室顾问。
年她又来到美国,先后在18所高等院校任教,同时担任美国金女大校友会主席。年,她发起并促进台湾金陵女子中学成立,同时发起并促进了台湾金女大校友会的成立。年,她在美国组织金女大50周年校庆纪念,任华盛顿感恩活动主席。年,金女大校友会在华盛顿举行双年会,她作为金女大德高望重的老校友和前辈学长,代表届校友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3.
雇了专机出席巍特琳的葬礼
其间,她还自行代表金女大出席了一个重要的仪式——明妮·魏特琳女士(以下简称魏特琳)的葬礼。魏特琳女士生前是金女大教学部部长,也是实验学校的督察员,在校长德本康回美国为学校筹款期间,她是学院的代理院长,在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她还是中国人民至今仍在怀念的一位女英雄——抗战中当南京被日本人围困时,她组织学校仅有的几名留守教师,把学校改为收容所,救助妇女和儿童,为她们提供食宿,教她们谋生的本领,使她们免于劫难。在极度紧张和艰难的岁月中,她目睹了南京的沦陷及日本*子的种种兽行,同时为自己无法解救更多的劳苦大众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绝望,终而导致精神崩溃,不能自拔,回到故乡后病情仍未好转,最终选择了自杀。
徐亦蓁得到这个消息时,她正在去一所大学巡回演讲的途中,但是她立马决定即刻飞往底特律,并且雇了一架专机,前去参加魏特琳的葬礼。她发电报给成都的金女大:“我要去参加魏特琳的葬礼,代表金女大和中国向她致敬。愿她的灵*在天国安息。”徐亦蓁觉得她必须这样做。她认为魏特琳“为中国人民奉献了生命,她是一个圣人,一个对黎民百姓充满仁爱的女神”。“去参加她的葬礼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到达底特律已经是午夜。她在一家花店订了一束紫色的心形花束,用白丝带做装饰-代表了金女大的颜色。
她没有想到,魏特琳的家人和当地民众并不了解魏特琳,他们不了解她在中国做了些什么,甚至为她的自杀感到羞耻。徐亦蓁在回忆这件事时写道:“我看起来像是亡者最亲近的家属。我不知道她的家人为她的行为感到羞耻,我也不知道这个社区都对她的去世闭口不谈,好像她是罪人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没有谴责他们,只是怜悯魏特琳,并对她帮助千万中国妇女儿童的英雄行为表示敬意。我大胆地告诉他们,我们是如何看待魏特琳的无私奉献的,我们的*府嘉奖过她,她的名字将载入史册,她将他人的痛苦转为自己的郁结,这是一种义举。她对每一个人都充满仁爱,除了她自己。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为祖国、为家乡和家人增光添彩的女英雄。”听了徐亦蓁一番慷慨激昂、义正词严的演讲,在场的人渐渐明白了,纷纷抬起了头,原先那种板着的脸和充满耻辱的表情一扫而光。
04.
在医院中度过的蜜月
徐亦蓁是她们这一届金女大毕业生中唯一结婚成家的人,尽管因繁忙的家务多少影响了她更多地投入社会工作,但是一旦成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的家庭责任心也像她对待事业一样无懈可击。
徐亦蓁年与中国著名骨科专家牛惠生在上海结婚。牛惠生是晚清第一批旅美幼童牛尚周先生的儿子,他非常勤奋、刻苦,17岁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科毕业,又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时年仅20岁,回国后在哈佛医学院中国分院教授解剖学,不久,他与哥哥牛惠霖一起创办了医院。他还医院——医院的创办人、医院的总监、医院董事长、残疾儿童病房的创始人、医院(医院)总监。除了治病救人,牛惠生还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是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外科协会第一任会长。难以想象的是,医院中度过的。
牛惠生医生由于长期超负荷地工作,患有严重的胃病,蜜月中,不幸胃溃疡导致胃穿孔,只得住院进行手术治疗,新郎官变成了病人,医院陪伴丈夫。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除了陪伴丈夫,医院的护士工作发生了兴趣,医院儿童病房里的孩子们叫到一起,教他们唱歌并给他们讲故事,医院的管理工作。这么一来,他们的蜜月就平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病床前,有时徐亦蓁像是下属医院的管理情况,有时他们像是搭档和同事一样讨论工作,其乐融融。
有一天,一阵热闹的鼓乐声医院里面。一位护士跑来说,是一位病人前来向牛医生致谢的,此时因牛医生正病在床上,徐亦蓁赶忙出去迎接。只见一支西洋乐队精神抖擞地演奏着音乐,有人把一医院入口处,上书“妙手回春”四个金色大字。原来这位病人先前腿上受了枪伤,经过牛医生的治疗,现在可以走路了。有趣的是他带了一支西洋乐队来致谢,演奏者个个制服笔挺,而且乐队演奏的曲子竟是一首西洋乐曲——《约翰,放下你的枪》(Johnny,GetYourGun),听到这音乐,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哈哈大笑,医生们也笑弯了腰。但是徐亦蓁不能大笑,她还得故作淡定地前去礼貌地接待来者,医院接受他们的好意。病中的牛惠生听到这个消息很感鼓舞和振奋,他原本需要休养几个月才算康复的,但他没等伤口好透就急着下床工作了。
▲年牛惠生、徐亦蓁夫妇
▲年三口之家合影
牛惠生医生很早就有一个心愿,想创办一个治医院。年,他的心愿终于得到实现,在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病人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的第一栋大楼有了着落。这位慷慨的先生出资一万美元买下了一家修女院,以答谢牛医生长期以来对残疾儿童的爱心。医院创建之后,医院的管理和护士培训,同时她还有很多社会工作,主要是大学工作和红十字会的工作,她一共担任了16个社会组织的职务。
医院的气氛、护士的举止、上下级的服从是很严格的。他的口号是:清洁、有序和安静。徐亦蓁的职责是护士的辅导员和福利主任,她要随时了解护士们的情绪和服务质量。她教导她们学习南丁格尔的一生,讲个人卫生和伦理宗教生活,她一般不用压力来改变她们,而是引导和感化。医院后面,对医院员工们一直开放。每逢佳节,她总是要宴请每一位服务人员,并为她们准备礼物。复活节和圣诞节时医院,还有孩子们表演节目助兴。徐医院的赞助者:美生、Shriners,扶轮社,每年都要举行年终汇报宴会。那时她还会安排一天开放检查日,许医院的“无蝇厨房”(这是牛博士的发明),工人的普通病房和医院的特色。
▲医院在徐家汇路号
不幸的是,牛惠生医生因长期超负荷地工作(他一生亲自为多个病人做过手术。一位外国医生评价他,一个人长期承担了八个人的工作量),年病逝了,那时他们唯一的儿子牛康民才9岁,徐亦蓁独自抚养了孩子,医院的大量善后工作,包括在医院。
05.
吴贻芳博士的同窗、挚友、私人顾问
徐亦蓁与吴贻芳博士的友谊,堪称知识女性之间的佳话。她们在金女大同窗四年,走出校门后各奔东西,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生活理念,使她们几十年间始终息息相通、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尽管她们时分时合,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忙碌着,但只要金女大需要,只要吴贻芳需要,徐亦蓁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刻来到吴贻芳博士身边。
关于吴贻芳博士年出任金女大校长一事,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跟徐亦蓁大有关系。在这之前,美国曼荷莲学院的MaryE.Wooley博士曾跟随反思传教代表团来到中国,吴贻芳与徐亦蓁担任了她的翻译和接待者。看来此行给这位远道而来的博士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临走时她问徐亦蓁和吴贻芳:“我在美国能为你们做些什么?我很想帮助你们。”徐亦蓁当即就说道:“请帮助吴贻芳申请巴伯奖学金(BarbourScholarship),金女大需要一位拥有理科学位的校长,中国*府也需要一位中国人当金女大的校长,西方人不适合担当这个重任。”Woolley博士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巴顿(Barton)同在一个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在他们返回美国的路上,她就明确地向巴顿校长提出了这个请求,在她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便亲自把巴伯东方学生奖学金授予了吴贻芳。后来,这位MaryE.Wooley博士一直
隐隐于野贡献于国
学习完余剑锋董事长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这篇《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续写核工业新辉煌》感触颇多。老一辈核工业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攻坚克难,自主创新,成功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等国之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掀起了民族脊梁。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颗核潜艇下水,一次次壮举都令国人为之骄傲。“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脑海中浮现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画面,*饰演的高远便是核工业建设者中最平凡的一员,因为紧急事故受到了高强度辐射,隐姓埋名多年,连未婚妻也不知其所踪。两人一次公交车上的偶遇恰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奔走相告大街上人流攒动、人山人海,两人就这样被人流冲散,茫茫人海中相顾无言。再见高远已是多年之后,他已成为一张照片定格在电视机上的新闻中,一生行尽,留下身后名。这样的影视人物只是核工业拓荒者们的一个缩影,还有千千万万的核工业人扎根戈壁,隐姓埋名为心中坚守的信仰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三强婉拒恩师居里夫人的挽留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归国。邓稼先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成了这件事,我的一生都会过得很有意义,就算死了也值得。”彭士禄在急性胃穿孔手术切除四分之三的胃后,忍者剧痛说,“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郭永怀说:“我们这些人早在回国的时候,就把名啊利啊放在一边了。”他们从来没有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他们知道反哺这个伟大的祖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今年7月份作为新员工的一员,有幸参加新员工培训拓展活动,在中核四0四博物馆中,看着先导们走过的足迹,脑海中胶片放映般想象着他们顶着戈壁风沙前行的样子,那也是核工业顶着重担不断前行的样子。没有车水马龙也不在繁华胜地,他们目之所及的是戈壁的无垠和绵延的山脉,像极了祖国核工业发展的无限可能,隐隐于野,贡献于国。文案丨王岸璐
编辑丨苏雨凡
校对丨徐明明
审核丨宫志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