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调查门”
李旭利重阳梦魇
11月的上海,天气阴冷而潮湿。2009年转投私募的李旭利被调查的传言,让这阴冷的天气又增添了几分刺骨的寒意。11月12日,基金圈内人士告诉:“李旭利可能被监管部门调查。”如果消息属实,那么他是基金经理转投阳光私募被调查的第一人。一位熟悉李旭利的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这事实在不太好说,听到很多传言,但我也不知道确切的消息。”
11月17日12时26分,时代周报拨通了李旭利的手机,接电话的是一位男士,他表示李旭利出去了,并没有带手机。12时55分,再次拨打了李旭利的手机,但这次无人接听。此外有消息称,有人曾在11月16日在MSN上见到李旭利登录过。
重创重阳投资
10月25日,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重阳投资”
)宣布,该公司原首席投资官李旭利已经离职。此消息一出,上海基金界顿时如炸锅一般,公募、私募以及媒体都在猜测李旭利在此时选择离职的原因,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重阳投资给出的原因是李旭利身体不太好,需要休息。而李旭利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主要还是因为身体原因。但此番说法并没有平息外界对此事的各种猜测。
出身名校的李旭利早年求学经历可谓一帆风顺。1998年至2005年李旭利任职于南方基金,曾任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等职。在2001-2005年熊市时,他所管理的产品始终保持了正收益。2005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交银施罗德”
)担任基金经理。之后又出任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2009年7月加盟重阳投资开始私募基金运作。
此后不久,李旭利以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理由”结束了在重阳投资的工作,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不会继续做投资了”的结论。在李旭利正式离开重阳投资后的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媒体上便出现了关于他被监管部门调查的言论,原因更是五花八门。针对媒体上对重阳投资的质疑,重阳投资11月17日在其官方站上发布声明指出“上海重阳投资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从未参与任何所谓‘利益输送’行为”。
一位基金界人士向时代周报表示:“相比其他的说法,调查更有可能是针对李旭利在公募基金供职时期的一些事情,不过这也只是推测。”“我们现在同行之间都不会谈论李旭利的事情,太敏感了不好说。”一位来自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李旭利的离职对于重阳投资来说,可谓打击不小,重阳系重仓股均出现疲软走势。
公募私募争斗
有关李旭利的离职,各种传言不绝于耳。在各式的传言之中,又以被监管部门调查最为牵动人心。业内人士称,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此次事件是“公募”对“私募”的“绝地反击”?
随着阳光私募的发展,公募基金经理纷纷投向阳光私募,“公转私”热潮愈演愈烈。基金大佬之一莫泰山由交银施罗德转投重阳投资,标志着“奔私”的基金人士已经上升到了公募基金的“掌门人”的地步。根据朝阳永续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10月中旬,共有311名阳光私募投资经理发行了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不包括有些产品没有指定投资经理或者因为没有公开数据而致使产品经理不详的产品)。
在统计的311名阳光私募投资经理中,有券商背景的阳光私募投资经理最多,有128人,占统计投资经理人数的41.16%;有公募基金背景的投资经理有67人,占统计人数的21.54%;有保险公司背景的投资经理有19人,占统计人数的6.11%。
“前段时间私募从公募挖了不少人,包括基金公司高层,这次李旭利的事情也许是对这些‘奔私’的人群一次不小的警告。”上述人士进一步分析,倒不认为这次事件是因为从公募转投私募的人太多,监管部门“杀鸡儆猴”,人才从公募流向私募是一个机制的原因,这种趋势是很难被逆转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本身就是一个大众理财工具,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就像大学一样,最顶尖的人才成长之后不一定一直留在公募基金。如果这次李旭利的事情属实,那么会更加促进“公转私”的热潮,因为大家会觉得待在公募没有私募安全。“李旭利是一个做私募很张扬的人,也可能因此引起了注意。”上述分析师评价。截至发稿前又有传言称,一家资产规模排名前列的公募基金总经理被“双规”,各家基金公司纷纷忙辟谣。究竟何为真相,何为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