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曾对社交掌控自如,为何我又变回那个内向的小孩 | KY咨询师信箱V
Kf03mXLrtdr - 2020/1/26 13:42:00

                    
                      咨询师您好。  我现在是一名在美国的留学生,已经是最后一个学期了,然后也有在一家公司实习。最近让我感到比较不自在的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和我的美国同事们其实并没有太多话可以聊天,要聊也是一些尬聊。工作上的内容很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很闲,因此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但我对和同事之间的small talk却感到焦虑,有时候会刻意避免与他们接触,比如中午一个人出去吃饭。  仔细体察自己,我发现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多欲望真得跟我的同事们交朋友或者交心什么的,因为他们和我的年龄差距也很大,都是有家庭和小孩的人了。但我对自己在社交上感到焦虑不安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  我其实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从小就比较怕生,而我的父亲为了锻炼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性格,在我小学毕业后就将我送到省会的寄宿学校读书。我也因此从一个内向敏感,容易哭哭啼啼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擅长和人沟通甚至谈笑风生的、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我在国内有许多朋友,并且在国内环境实习时也能够跟同事们打成一片。  而现在在美国,接触到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我却发现我变回了那个内向拘谨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的小男孩,甚至比之前更不如,有点开始逃避这种接触。于是我不禁开始想,一个人的总体上的性格(或者说他的底色)是不是很难改变?我是不是还是那个内向的小孩after all?  我知道我的心里渴望那种对于社交关系掌控自如的样子,并且我知道我可以在国内的环境下做到很好。但为什么我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却还是无法突破自己?以前我觉得这不是一件什么难的事情,但我现在发现我很难做到,并且这件事非常困扰我,并且让我萌生了回国发展的念头因为我感觉在国外这样沉默的我很不自在。  请问我到底应该如何调整呢?或许这也是我的自尊心在作祟,但又迟迟不肯承认我的适应和调整能力是有限的。  谢谢!  咨询师回复1  亲爱的来访者,你好!  从你的来信可以感受到你的困惑和迷茫。我也在美国经历了留学工作适应的过程,非常理解你的经历和感受。我觉得你很棒的是小时候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现在也能自我觉察和反思。  首先我想说的是,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语言文化的关系,很多时候就真的像变回到小孩子一样,需要不断观察模仿、从头学起。我记得自己刚到美国的时候就经历了这样的阶段,观察别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回答某些问题、有些什么需要注意的礼节等等。而且表面的形式的东西学得快,了解文化、社会背景、想要达到与当地人深聊就更需要时间和对当地文化社会的学习和深入了解。  所以,需要建立切合实际的期望,很多时候尤其是最初,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会像在国内一样信手拈来。国内的文化你已经融入了二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十多年,已经成了你的一部分,周围的人也跟你一样,共同点更多,交流也会更顺畅,而在美国,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的,都会有外来疏离的感觉,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看起来你在内心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己是一个内向怕生的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不顺畅激发了从小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觉得自己这方面本来就是欠缺的,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比之前更不如”。这些负面评价让你更加焦虑、更想逃避,可能让交流中的不顺畅进一步放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实际上,这个不顺畅可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并不代表你之前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能力凭空消失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内向也并不是错误或者病态,只是代表更专注于内心世界、通过独处来补充能量,而外向的人倾向于外界刺激、通过与人交往来补充能量。接纳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接纳自己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所处的阶段也许可以帮助你减轻焦虑。  然后你有问到“为什么我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却还是无法突破自己?”但是你也有觉察到自己没有很大的欲望要与美国同事交朋友,所以需要弄清楚你是“无法”还是“不想”。  如果是“无法”,那么是有方法可以尝试的,就像你小时候让自己改变成长一样。但同时也回到你的期望值的问题。你是否希望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像在国内一样游刃有余,是否能够接受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就好像你喜欢一个人想要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一样,你是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倾听、交流,是否愿意承受开始的尴尬、害怕被拒绝、紧张,是否愿意接受会犯错误、会闹矛盾的可能。或者弄清楚自己人际交往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目标确定需要走的步骤。  如果是“不想”,那么即使有“对社交关系掌控自如”的愿望,也很难去付诸行动,因为有那些让你“不想”的原因做你的绊脚石。不想跟没有共同经历话题的同事交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在其它地方能找到跟你志趣相投的人,你愿意去找吗?是否还有其它让你“不想”的原因呢?我的猜想有可能完全不对,仅供你参考。  融入任何新的环境都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更何况是尝试融入另一种文化,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害怕自己需要做出的改变,这些改变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丧失一部分自我、丢弃原有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我还是原来的我吗?”会有一些犹豫不决,可能产生丧失难过的情绪,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  你也提到是最后一学期了,“最近”才让你感到不自在,不知道你现在的困扰是不是也是对留美还是回国犹豫不决的表现。如果不想留美,那么不想付出时间精力去融入就很正常了,何必浪费呢?如果想留美发展却又不想适应环境,就好比你想像朗朗一样演奏钢琴,但是从不练习,那么就会紧张也无法上台表演,然后对这个结果耿耿于怀。如果这符合你的情况,也许做出这个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人际关系对你的困扰,因为它帮你确定了一个短期目标。  或者就是单纯的“不想”,觉得没意思,这也没有关系,那么你能否接受跟同事之间交往的现状,能够对这个现状泰然处之,能否通过别的途径满足自己对社交关系的渴望。  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相信你能找出自己想要什么,也有能力付诸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咨询师:胡琳  ↑ 点击图片了解这位咨询师 ↑  咨询师回复2  你好:  来信已阅。首先很高兴你带着反思和觉察写了这封求助信。  你的问题呈现得很清楚,在异国最后一年留学的你顺利进入公司实习,但你开始发现国内那个在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的你却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问题导致出现轻微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有趣的是,实际上你并没有对焦虑的内容有过多执着,因为你很清楚你和同事之间并没有更多成为朋友或进一步私交的可能性。你强调的重点好像是你无法释怀或者不能接受自己会产生焦虑本身这件事,听起来相比过去那个对一切尽在掌握的你来说,你对自己当下的这个“失控”是不满意和拒绝接受的。  回到你的成长经历。你告诉我小时候的你曾经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从小敏感怕生。父亲为了锻炼你的独立能力和培养性格,将小学毕业的你送到省会的寄宿学校读书。在这个过程里,我首先听到了一个普遍的固化观念:一个男孩子如果性格内向,敏感脆弱习惯依赖又不善交际,是有些丢脸和令人羞耻的,是很容易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是很难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是需要被锻造和改变的。  于是你不负众望地从一个哭哭啼啼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擅长和人沟通甚至谈笑风生热爱交际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我有些惊讶你用短短一句就概括了一个看起来性格上翻天覆地的蜕变。字面上呈现得很轻松,但我猜测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不轻松”是你没有提及的。  可以想象那个敏感内向的小男孩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一个更加复杂的人际环境。被迫要面对和处理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惧。会经历到的察言观色,排斥拒绝,自我压抑,妥协牺牲,认同模仿。一个成功的社会化的背后其实有多少决绝的自我丢弃?我们戴上精美的被所有人认可和称赞的人格面具,变成了大多数人希望我们变成的样子,成熟懂事优雅自信。而曾经那个脆弱腼腆的不喜欢陌生人不适应新环境不擅长交朋友离不开爸爸妈妈爱哭爱闹的小孩,早已被我们锁进意识和记忆的深处而不见天日。  你说你很渴望在社交关系中掌控自如的样子。好像听起来你对自己在人际关系的表现有些近乎于完美苛刻的要求和期待。而实际上在工作中和外国同事之间不疼不痒可有可无又无法深入的尬聊是远远达不到你的社交需求的。但从你对自己的耿耿于怀来看这些“达不到”的背后好像连带着一些对自身能力的归因,评价和攻击。比如,我不够好不够有趣不够强大不够重要不够稳定。于是到最后连“焦虑”和“回避”本身都会被视为某种“丧失功能”的证据,而转向进一步的自我怀疑和贬低。你错愕地看到那个被你一直隐藏的内向小男孩重新出现了。你越是害怕他,他越是以任性的面目占据你。那个被父母极力塑造出的外倾的勇敢的有弹性的成功的无所不能的自己被打碎了。  于是,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在掌控之中人际互动变成某种自恋的损伤。你用退回到幼年孩子的状态来逃避每天的社交场景。不再发生对话=不再体验焦虑=不再自我否认。而这个退行本身可能是做为某种信号在提醒你:你面临的挫折和压力已经超出了你的正常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范围。你的心理机制正在启用一个更原始的外壳在保护你避免体验到更大的内心冲突。  你问到,一个人总体上的性格是不是很难改变?我觉得更贴近你经历的一个说法是,我们的人格或者保护我们人格结构稳定的防御机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不同的调整和应对。同样一种生存模式(防御机制)适应于A环境,却很有可能在B环境中失效。  问题来了,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是改变环境适应自己?这个可能需要你对国内外工作生活的利弊有更清晰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价值取向以及人际互动模式有更深入的探索和觉知。这个环境是否匹配和适应你的人生发展?它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你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给于你自我实现以及自我拓展的机会和空间?是否能让你更自由和真实地做自己?很显然,很多时候一个看起来更自由的环境并不等于你的内心世界也能如此。  如果说发生在当下的任何一个自我冲击都能转变为成长的机会和养分。建议你可以选择一位专业的咨询师陪你一起探索,去看一看自己的这个暂时的社交障碍有哪些是来自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又有多少是来源于自己。看起来你已经隐隐察觉到可能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没办法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有限。那么可以思考的是过去有哪些经历和内化的认同让你形成了自己的能力是无限的设定?又有哪些声音阻碍你看到并且接纳一个更真实的有缺憾的会退缩的自己?这其中是否有一些过去深埋的未被触及的回忆或者未曾处理的情结?  自我探索的过程并不容易。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人对环境的选择其实和对终身伴侣的选择亦有相同的参考价值,那就是匹配和适合。而这个匹配又是随着个人成长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更重要的是借由这些沿途中的风景,不期而遇的冰雹,大雪或者飓风,借由经过它们完成自我觉知和个人成长。  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祝好!  咨询师:彭照亭  ↑ 点击图片了解这位咨询师 ↑  相关阅读:  高三在即,女友深陷抑郁,我却日益力不从心 | KY咨询师信箱Vol.31  北漂五年,没对象没存款,我还放不下自己的精英梦 | KY咨询师信箱Vol.30  “没人主动接近我,我也不知怎么接近别人” | KY咨询师信箱Vol.29  “我要离开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吗?”| KY咨询师信箱Vol.28“我该如何改变你,我的父亲” | KY咨询师信箱Vol.27  或者平时通过点击公号底部菜单栏“心理咨询”→“心理咨询预约”,可根据需求搜索查找咨询师。  若有任何困惑,请发信息到公号后台,  我们会在48小时内给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对社交掌控自如,为何我又变回那个内向的小孩 | KY咨询师信箱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