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也就是骨头或骨头结构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大部分骨折只要经过科学规范处理就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只有少数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不少患者为能促进病情恢复和减轻症状而服用钙片和其他药物等。然而,医生不建议骨折后吃太多药,这到底是为什么。
骨折后为什么不建议吃太多药?
1、止痛药
一般骨折后会有石膏绷带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正确位置,但骨折部位却有剧烈疼痛,不少患者自行服用止痛药,虽然能减轻疼痛症状,不过止痛药却会影响骨折部位愈合。阿司匹林、芬必得以及消炎痛等都是常见的非甾体类止痛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起到止痛效果。不过前列腺素减少会扩张骨折部位血管,减少局部血流,延缓骨折愈合。另外,患者骨折后需长期卧床,由于运动量不足而减弱胃肠道蠕动能力,易出现胃肠道胀气,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和水肿。若此时服用止痛药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轻则诱发胃溃疡,重则导致胃出血或胃穿孔。
2、钙片
大多数骨折是因为受到外伤引起的,并不是缺钙。本身骨折部位会释放太多钙质,若盲目补钙可加重肾脏所承受的负担,诱发泌尿系统结石,所以骨折后不能盲目补钙。
3、激素类药物
骨折后不能服用激素类药物,不然会影响骨骼生长,延缓骨折愈合;同时谨慎用抗凝血药物,以免降低凝血酶活性,减少骨折部纤维蛋白合成,延缓骨折愈合速度。
骨折后受伤部位是如何修复的?
第一步、肉芽修复
骨折后,骨膜和骨髓等多个组织损伤或发生断裂,骨骼周围小血管也受到损伤,使得血管破裂和出血,从而生成血肿。受伤后4~5个小时左右,骨折部位血液逐渐凝固;从骨折两端开始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共同向血肿内生长,逐渐侵入坏死组织和血凝块,新生血管和细胞不停的分裂来清除积血,促进肉芽组织生成。此阶段应严格制动且固定好伤口,积极预防感染,减少出血量。
第二步、原始骨痂形成
骨折后6~10周内骨折初步愈合,此时可以考虑把外固定支架去除,不过不能太用力,不然会造成二次骨折。
第三步、成熟骨板
骨折后8~12个星期以内达到临床愈合期,新生的骨小梁慢慢增加,排列也逐渐变得规则,此阶段可逐步用力或负重。
第四步、塑型期
此阶段持续有破骨细胞吸收和成骨细胞生成,只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部位就能完全恢复,几乎不会留下任何骨折痕迹。
温馨提示
由此可见,骨折后不能随意服用药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骨折早期应保持患肢制动状态,多注意休息,避免患肢负重活动;合理安排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和骨头汤等能促进骨痂生成;骨折2~3周左右应适当的做简单肌力和关节锻炼,逐步增加肌肉力量。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