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二十世纪以来传统诗词创作阵营的补充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介

褚宝增,字应去,号燕南幽士,教授。年生,北京大兴人。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年始从中文系桐城许永璋教授学诗。毕业即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褚宝增诗文选集》《中国古典文学史纲要》《诗教煌煌》《许永璋诗集初/续编笺注》《现代数学地质》等论著2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诗词创作余首,指导研究生已毕业名,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20项,收门下学诗弟子15人。现为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北京诗苑》杂志社社长、《诗词家》杂志副主编、东篱诗社名誉社长、全国高校“爱江山杯”诗词大赛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先后连续13届被学生评为“我爱我师”十佳优秀教师并于年授予终身奖。诗词创作自年始由平水韵改用今声韵,全部入派三声。

-褚宝增集先师许永璋字-

对二十世纪以来传统诗词创作阵营的补充

褚宝增

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端。年1月《新青年》的4卷1号刊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白话诗九首,被称为新文学的第一批新诗“婴儿”。距今已历百年。

之所以有“新诗”的产生,是他们认为传统的诗、词、曲、赋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普遍,在章法句式、对仗用典、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由于“新诗”不拘一格或曰本就无格,故此发展凶猛,如野草丛生,良莠难辨,漫山遍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都有好有坏,我在此无意对“新诗”进行褒贬。然对那些认为“新诗”一出则“旧诗”式微甚至衰亡的人们,我确想说上几句。纵观中国文学史,文体是在连续的前提下渐变、在借鉴的前提下创新、在传承的前提下发展,任何割裂历史、误解历史、否定历史的行为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千年历史的惯性不会急速消减,时间训练的基因不会轻易变异,已经完善的系统不会自行坍塌。

目前学界对二十世纪以来的传统诗词已经开始重视,但往往追踪有名望复有诗名者,如郁达夫、刘大白、陈寅恪、吴宓、张伯驹、林散之、夏承焘、唐圭璋、沈祖棻、钱钟书、寇梦碧、饶宗颐、周汝昌、朱庸斋、聂绀弩、霍松林、周退密、吴小如等18人,对有名望没有诗名、名望低且有实力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