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祖国需要,我愿意奉献我的一生!”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澎湃之子彭士禄说过的一段话,他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而彭士禄的一生,是从苦难开始的。
1:
年,彭士禄的母亲蔡素屏被敌人杀害,次年他的父亲彭湃也高唱《国际歌》,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年仅4岁的彭士禄自此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彭湃夫妇的革命精神感染了家人,从年到年,彭家先后有7人为革命牺牲,即便如此敌人依然不放过,放出狠话:“只要是彭家的人,见一个杀一个,务必要斩草除根。”
在那段充满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活下来”是童年彭士禄唯一的目标。因父母都是为了贫农们翻身才牺牲的,老乡们心怀感恩,所以保护彭士禄就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就算舍命也要保护住革命的后代是大家的心声。
彭士禄
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老乡们带着年幼的彭士禄东躲西藏,从这家转移到另一家,期间要讨饭、帮着人家打鱼、喂鸡,糊火柴盒等等,他过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最后,他被寄养在红军哥哥陈永俊家,为了掩人耳目,他管陈永俊的母亲叫“姑妈”。
年7月15日,因叛徒的出卖,8岁的彭士禄和“姑妈”一起被敌人抓捕,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彭士禄还见到了抚养过他的一位“妈妈”,可是他们不敢相认。
敌人为了逼供,对“姑妈”动用酷刑,可是她宁死不招,敌人又开始疯狂地折磨彭士禄,将他吊起来毒打,可哪怕被打得遍体鳞伤,彭士禄也没有承认自己是澎湃的儿子。
一年后,敌人见彭士禄身患重病不成人形,就将他扔出了监狱。此时已经无法站立的彭士禄愣是从汕头爬回了潮安,他双腿被磨出了血,靠沿街乞讨才活了下来。
然而,这并不是苦难的终结。10岁时,敌人发现他还没死,又再次将他抓了回去,这次彭士禄被关进了广东汕头石炮台监狱。监狱内有一个射击孔那么大的洞,从这个洞往外看就是大海,每天寒风夹着呜咽的海浪“呼呼”地吹,黑暗的监狱像极了人间地狱,阴森而恐怖。
在这里,敌人又开始折磨彭士禄,不是吊打就是抽嘴巴,可是哪怕被打得嘴角流血,彭士禄也没有交代自己的真实身份。
后来,敌人又换了一个手段,他们为彭士禄拍了照片,然后将照片登在广州的《民国日报》上,照片旁边写着:“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师捕获”。
敌人如此做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做宣传。可即使他们用尽手段,也没有弄清楚被抓的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澎湃的儿子,最后他们将彭士禄判定为“不规”良民,将他送到了广州“感化”院进行“感化”,用了一年时间依然毫无收获。
自从彭士禄的照片登报后,地下党和其祖母就一直在想尽办法打探他的下落。终于在年夏,祖母费尽周折找到了可怜的孙子,并费尽周折将彭士禄从敌人的监狱中营救出来,随后将他到香港生活。
从4岁成为孤儿起,彭士禄的童年就陷入非常无助、非常悲惨、非常黑暗时刻,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8年,历经万般磨难后,他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挨打受冻的生活。
2:
彭士禄之所以能活下来,就是因为贫苦百姓的舍命保护,而那些苦难不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到了香港,彭士禄不但吃饱饭,还被送到圣约翰英文学院读书。
年,年仅14岁的彭士禄决定去参军报效祖国。于是,他独自出门寻找队伍,最终在惠州加入了东江抗日游击队。
也是这一年,周恩来派副官龙飞虎辗转多地找到了少年彭士禄,并将他带到了重庆。当周恩来第一次见到彭士禄时,就激动地握住了他的说:“你长得和你爸爸真像,我和你爸爸是好朋友,我们可找到你了,以后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努力工作。“
不久后,彭士禄被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到了延安的那一刻,彭士禄觉得自己人生的天空,终于亮了。
在延安,即便彭士禄不自我介绍,革命同志也都知道他是澎湃的儿子,提到他的父亲没有一个人不表示钦佩和敬仰。直到那时,彭士禄才感受到“父亲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作为彭湃的后代,彭士禄对自己要求很高,他进入延安中学后,就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起初因为课程落得太多,他有点跟不上,为此背地里他下了很多功夫。
因成绩优异,性格积极,彭士禄还被任为延安中学二班第四组组长,责任心非常重的彭士禄带着四组的同学一起学习、劳动,他还鼓励大家说:“我们能在这所学校里读书,都是我们的父母们用战斗和鲜血换来的,如果我们不珍惜学习机会,怎么对得起父母和党?”
正是在他的激励下,同学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彭士禄用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可谓是正能量满满。
3:
年,26岁的彭士禄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去苏联留学的名额,珍惜学习机会的彭士禄从未在12点之前睡过觉,最终拿到了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的毕业证书。
可是他刚拿到毕业证书,来苏联访问的陈赓大将找到了他,说:“你愿意改行学习原子能核动力吗?”
彭士禄想都没想就坚定地回道:“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随后他就将用六年努力换来的毕业证书压到了箱底,为了祖国,一切都从头开始。
和其他光鲜亮丽的职业不同,这个职业需要他隐姓埋名,但彭士禄并不在乎,他就像潜水艇一样将自己隐藏起来,为了完成祖国的使命而日夜奋战。
年,修完学业的彭士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次年,毛主席会见赫鲁晓夫时,当面提出希望苏方能够提供核潜艇援助,却被赫鲁晓夫一口回绝。之后毛主席态度坚定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句话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彭士禄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然而,现实比现象中更残酷,当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彭士禄依然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四川的老林中。
当时,他们仅有的参考资料只有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十分模糊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在国外买回来的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
望着桌子上仅有的一点参考资料,总设计师彭士禄只告诉大家一句话:“祖国需要,我们就一定要搞,那就自学。”
4:
从此后,彭士禄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研究,吃的是窝窝头和野菜,用的是计算尺和算盘。物质匮乏,设备匮乏,这些苦难都没有打倒彭士禄,他带着团队们抱着“不干则已,干就干到底”的决心,将核潜艇推上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舞台。
年,因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彭士禄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为了工作他一直忍耐,到了最后测试阶段他因“胃穿孔”倒下了。
可切开他的胃时,医生顿时红了眼睛,在新穿孔附近竟然有一个旧穿孔自愈的疤,这背后的忍耐连医生都不敢想。
最终彭士禄的胃被切掉了3
4,可当他看到含有个零件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号”被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时,则激情满满地说:“值得,一切都值得,哪怕死都值得了。”
完成了核潜艇的使命,彭士禄并没有退休,到了年,已经58岁的彭士禄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建设大亚湾核电站,他又风风仆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整整五年时间,他几乎没有一天休息,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吸引投资,保留人才,并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可谓是不辞劳苦,事无巨细。
因功绩卓越,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和核电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年,69岁的彭士禄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大家也都习惯称呼他为“核潜艇之父”。
可每次提到这个称呼,彭老总是谦逊地说:“核潜艇能成功,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人智慧的结晶,我不是什么“之父”,只不过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年8月29日,彭老荣获年度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得到了万港币的奖金。
当时,女儿问他:“爸爸,这个奖金如何处理?”
彭老说:“把奖金捐给祖国,设立一个人才奖金基金,但是不要用我个人的名字命名。”
女儿当时开玩笑说:“这么多钱,您给我留点,多好啊?”
彭老却认真地说:“这个钱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
为祖国奋战了一生的彭老,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大的功劳,因为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劳苦大众对自己的爱,还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养育之恩。
所以,彭老拥有一种海阔天空的胸怀,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回报祖国。而在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时,彭老在病床上还喊出了一句:“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奉献一生”的口号.
年3月22日,彭老因病在去世,终年96岁。他不但替父亲看到了新中国,更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为祖国奉献了了一生!
谨以此文致敬彭湃烈士及其彭士禄院士!!!
(本文原创首发,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