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静水流深,光风霁月。——纪念我的姥爷逝世六十周年范圣东在龙口市*城南部15.5公里处,之莱山东麓有个村庄叫史家庄,属于七甲镇管辖。它背倚之莱山脉,面临莱茵河水,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子里的史姓自清初始祖史久城由莱阳水固头迁来,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家世家境清朝末年,村子里有个名为“儒林堂”的大户人家,远近闻名。这个家族子孙众多,人丁兴旺,以耕读立业,孝悌治家。他们懂经营,会管理,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父子齐心,夫唱妇随。众人拾柴火焰高,至民国初期,家业渐成规模。故老相传,计有采石场一处,果园一处,山林,田地百十亩,油坊,粉坊,磨坊各一座,城里面商铺几处。“儒林堂”的当家人史老爷子家法森严,教子有方,几个儿子都是踏实肯干的人。弟兄五个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长。安排活计的,带人干活的,管理财务的,跑外的,照顾生意的,有条不紊。一家人共同努力,吃在一起,聚族而居,把家族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儒林堂”人的生活,就似今天的小康。出生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史老爷子的二儿子史二爷的孩子出世了,是个白胖的小子。这个男孩,就是我的姥爷。他虽不是长房长孙,却因为他是孙子辈第一个出生的男孩,而深得爷爷的喜爱。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大户人家尤为突出,作为家族长的史老爷子自是也不能免俗。他的出生,被寄予了传承和发扬家族荣光的厚望。小小的他,似乎懂得大人的心思,不仅长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而且每天吃饱睡足之后,不哭不闹,忽闪着一双水汪汪的眼晴打量这个世界。一见到史老爷子,脸上就乐开了花,张开小手要抱抱。史老爷子见了孩子也是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常把他抱在怀里,到处玩耍,亲昵宠爱的不得了。敏而好学,立德初始到了7岁,该上学了。史老爷子套上车亲自请来方圆百里有名的老学究,为孩子开蒙授课。小小年纪,端庄稳重,坐得住,听讲认真,老学究啧啧称奇,教得也尤为上心。先学的《百家姓》,再学《三字经》、《弟子规》。先生授课时,他总是目不转晴,勤于思考,默识揣磨,理解记忆,读到琅琅上口,终至过目成诵。《弟子规》中的内容影响了他以后的行为规范。老先生给学生讲义理的时候,他听得最专注,他把学到的人文素养践行到了生活中去。再后来的《论语》、《中庸》、《孟子》、《大学》等典籍,塑造了他的儒家品格,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家国情怀,孝道仁义,刚直不阿等等。习字课,他被先生的楷书所吸引,但见笔法流畅,隽永秀丽,力透纸背,刚健雄浑。先生说,习字先正心,要求坐姿正,用笔正,先观帖,再描红,再是临帖,背临,先学各种书体,最后是学章法,写作品。老先生的严格传授和他自己的勤学苦练,让他在私塾学习期间,书法上已有小成。家族家风的传承,忠厚老实的父亲史二爷,温柔贤惠的母亲纪二奶奶,五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他知书达理,温文而雅,孝悌节义,谦恭有礼深入心灵。今天许多人会追念民国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追慕那个时代学人的“民国风度”,又叫民国范儿。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时代,*府腐败,战乱频仍,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有什么可追忆的?”那是因为他根本不懂那个时代的教育。那个年代涌现出众多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教授大师,*治领袖,将帅元勋,他们群星璀璨,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熠熠生辉的存在。他们的才华,造诣,胸襟,气度,理想,信念,与他们所受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而这启蒙便是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华沃土之上,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五千年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传承,就需要践行,践行需要环境。传统文化教我们做人,治学而不学做人,仅有知识,没有品德,算不上文化人。传统文化学以致用,践行终身是那代学人的特色,是民国大师倍出的原动力。传统文化教育刚柔相济,培养出儒家风范的君子,既可以彬彬有礼,气度雍容,修身,齐家,又能够浩然正气,悍不畏死,治国平天下。年春天,姥爷进入(文基)大张家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接受了现代教育。国文,算术,地理,历史,时*,天文等现代学科,让他耳目一新。他如饥似渴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不知疲倦。地理课上,他看到了中国地图,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的祖国让他自豪,他也看到了一处处画着红圈的租界,被日本占领的台湾,东北,让他愤愤不平;历史课上,当他了解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史,读到一个个割地赔款的条约,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侵华战争,他攥紧了拳头,热血沸腾。国家民族至上的信念,从此时萦绕于他的心头,毕生未曾放下。*中求学,追求进步年8月,姥爷以优异成绩升入*县县立中学。当时在莱山地区(今七甲镇区范围)能考上这所*县高等学府的人屈指可数,他为家族赢得了赞誉。眼瞅着心爱的孙子光耀门楣,史老爷子笑逐颜开,摆了几十桌酒席,热热闹闹的庆祝了一番。*县县立中学位于*城北校场(大致位于今天的绛水河西岸,恒源商城周边区域),在当时胶东地区属于规模较大的中学之一。校舍礼堂、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国书馆、阅览室等十分完备。学校各类场地,设施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当时山东省地方中学中属于上流。当时的*县县立中学校长赵踵先(字竹容),在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大力倡导改进中学教学方法,提倡自学辅导式,要求教师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注重科学与理论实践练习相结合,使其所习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丰硕成果。学校以入学考试严格,教师素质高,校规严,校风正,教学成绩突出,育人成果显著而享誉胶东,蜚声齐鲁。年,山东省督学董淮奉省厅派遣来*县督察教育,视察县立中学后,在《巡察*县教育报告》中写道“校长赵竹容任职有年,经验丰富,擘画周详,俾该校日臻进步,厥功甚伟…该校设备颇丰富,理化,博物,图书,手工等科皆有专科教室…县立初中之物资设备能如此完善,实不多见。”“县立初中,办理较切实,应请传令嘉奖”。据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二日出版的《*县民友》报道:“县立初级中学应届毕业生四十八名奉省教育厅令赴掖县参加全省毕业会考,总分居全省第三名,并列甲等数名,该校成绩之佳可见一斑”。(上述史料摘自杜维秀《*县县立中学领路人赵踵先》,原文刊载《烟台文史》,取自网络.8.10)一流的学校,开明的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严明的校规校纪,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姥爷进入*县中学后如鱼得水,更加努力上进,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在完成课业的同时,他频繁地出入校图书馆和阅览室,通过读书增长见闻。他广泛涉猎各类图书,尤其酷爱文史。丰富的知识充实了他的头脑,也涵养了他的气质,他变得日渐成熟,忧国忧民。文化底蕴在那个时候开始汇聚,从他的眼角眉梢,言谈话语,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儒雅,谦和,凸显文人气象。当时的中国,日寇继“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之后,正步步紧逼,蓄谋蚕食我中华国土。而蒋介石却在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在江西对工农红*发起第五次“围剿”。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学校里的学生也不能安心读书了。他们着意关心时局动态,常在课后聚在一起发表对国家前途的看法,针砭时弊,慷慨激昂。一个名叫仲崇兴的同学的言论,吸引住了姥爷。他说,中国的希望,就在共产*人身上。如此大胆而直率的言论,让人钦佩他的胸襟和魄力。因为在当时,国民*当局搞白色恐怖,此种言论是要坐牢的。仲崇兴是北马镇人,比姥爷大四岁,是作为插班生进入他们班学习的。仲崇兴同学不但品学兼优,颇有见地,而且很有决断能力,是那种说干就干的人才。他们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常在一起学习讨论,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共同的爱好增进了了解,也增进了友谊。一次,在与姥爷谈到理想时,仲崇兴很激动,当即给自己取字曦东,即东方早晨的阳光,用来鞭策自己为祖国未来而努力;姥爷也意兴盎然,为自己取字曙光,意为破晓时的阳光,喻已经在望的光明前景,一心向往中国的美好未来。共同的理想,让二人心意相通。从此仲曦东与史曙光这两个名字代替了他们原来的名字。尽管后来他们的际遇不同,成就不同,但他们都用毕生精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践行了自己的初衷!可惜的是,仲曦东只在*县中学学习了一年,就远赴济南求学。与挚友分别,姥爷很是惆怅了一段时间,济南*县路途遥远,二人书信往复,联系不断。矢志报国几多波折年12月9日,北京数千名大中学生涌上街头,举行了抗日救亡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唆使汉奸发起的“华北自治”,这一爱国运动,遭到了国民*当局的残酷镇压。消息传到*县中学,群情激愤。同学们在教室里坐不住了,相约一起走向县城的繁华闹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之举。姥爷和他的同学一道,挥舞着“不做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旗帜,呼喊着口号,游行示威。县城里的民众闻讯,纷纷驻足观看。他们向家乡父老做了动情的演说,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抵抗就要亡国灭种。他们把“九一八”后,东北人民的苦难讲说给父老们听,闻者伤心落泪。民众们抗战的激情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也跟在游行队伍后面高呼口号。游行惊动了国民**县当局,他们指使警察对游行人员进行驱散,有几个同学还挨了打。姥爷和领头的几个同学上了警察局的黑名单,被列为赤化分子。姥爷在学校参与“闹学潮”,让他爷爷和父亲大为光火。他们把姥爷从学校带回来,好一顿训诫。抗日救亡风起云涌之时,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是爱国运动的急先锋,“学潮”事件此起彼伏,爱国青年做出的牺牲也是最大的。被捕的,坐牢的,甚至于牺牲的都有。身处乱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下,明哲保身是当时许多富农乡绅的处世手段。出于保护孙子的想法,为了让他“收心”,史老爷与史二爷和家人合计,让姥爷来年春天娶亲,他们认为娶了媳妇,就是大人了,就不会去“闹学潮”。姥爷听到这个决定,坚决反对,他说自己还没有完成学业,不能娶妻。史二爷看到一向乖顺的儿子不听话,扬言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纪二奶奶也哭哭啼啼。姥爷是个孝顺的孩子,这件事让他苦闷不已,左右为难。幼年的孔孟礼教的学习和父母的天性遗传,使他为了孝道屈从于父母。姥爷把家里发生的事,写信告诉了仲曦东。仲曦东复信好言安慰,并约定姥爷结婚时前来祝贺。年7月,在史老爷的操办下,18岁的姥爷迎娶了17岁的姥姥。姥爷文质彬彬,英俊潇洒,姥姥体态婀娜,貌美如花。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也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现年95岁的大姥爷(叔姥爷)见证了那场婚礼。姥爷穿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帽插宫花,十字披红,他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面,身后是热闹的迎亲队伍,人们有说有笑,欢快的唢呐声嘀嘀嗒嗒响个不停,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时时响彻云霄。叔叔婶子们出来进去,喜气洋洋地忙碌着。到贺的宾客有很多,送的礼物堆成了山。姥爷在外地做生意的亲娘舅还拿来了当时山村里从没见过的稀罕物——留声机。本来对早婚不情愿的姥爷,在看到好友仲曦东到来之后,非常开心,拉着他说起来没完没了,差点儿误了拜堂的时辰。仲曦东向姥爷介绍了济南高中的学运情况和全国的局势,提到了一个叫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组织(民先)。姥爷很感兴趣,只是时间匆忙,未及详谈。仲曦东回济南后,就参加了民先,再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和杰出的外交家,是龙口市唯一的年授衔的少将。姥爷婚后两天,便返回学校继续学业,在求知的同时,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