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影视剧甚至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某个人因为业务需求而出去应酬,常常把自己喝得七荤八素,喝醉以后丑态百出。
在我国,有一个几乎被奉为真理的说法,叫做“酒桌文化”。无论你是想谈合作还是拉人脉,喝酒都是最佳而且最有效的途径。
无论是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手,还是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喝酒”都是绝对多数人的必要社交手段,甚至还成了某些人“看人、识人”的方法。
在酒桌上,不喝酒就代表你这个人不实在、不真诚,而那些动辄一口气干掉一大盅酒的人,却被称为“耿直”和“豪爽”,他们也往往能赢得满堂喝彩。
《菜根谭》有一句话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
一个人的人品高低,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来考验的。如果一杯酒就能看透人性,那么人性未免也太简单了。
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人为了所谓的“人脉、合作”去夜夜应酬,最后除了一身病痛,什么也没有得到。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交换。你必须拥有给对方提供价值的实力,别人才会真正的尊重你、认可你。
对于这一点,相信很多经历过“陪领导应酬”的朋友都深有同感。
在酒桌上,领导一般会向对方这样介绍你:“这是我们公司的XX,工作能力很强,特别优秀,关键是能喝!”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懂事”的成年人,你必须站出来、端起酒杯,先干为敬。
接着,对方也对你赞不绝口,甚至跟你称兄道弟起来,仿佛喝了这顿酒,以后对接工作就会容易许多。
但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感情”能维持多久呢?事实上,只能维持在酒桌上的那几个小时,下了酒桌,就各自回家,谁跟谁都没有多大的瓜葛。
甚至第二天一早,当你想要“趁热打铁”,去找对方洽谈工作的相关事情时,你会发现对方对你并没有多么热情,甚至是爱答不理。
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酒喝得不到位吗?当然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你们不是对等的价值交换关系。
人家是领导,而你只是一个小兵。在这个现实社会,别人为什么要放下姿态,与一个“愣头青”平等对话?
前一晚之所以在酒桌上跟你称兄道弟,也不过是看在你的领导的面子上。
网上有一句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话:“你不必把这杯酒干了,喝到胃穿孔,也不会获得帮助,不会获得尊重。”
从古至今,能够真正让人获得尊重的,都是自己身的实力。酒只是一座桥梁、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
酒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文化,必然有其价值和意义。只是,我们实在不能本末倒置,只看到了酒的作用,却忽略了培养自己的实力。
只有实力相当的两个人坐在一起喝酒,喝下去的酒才具有价值。
END.
文/梦瞻
图/网络
《颜氏家训》:总希望孩子考高分,但为人父母,你及格了吗?
《礼记》:所谓成功,三分靠天赋,七分靠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