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头条正月十五将至,汤圆虽好也不要贪吃 [复制链接]

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那么我们常见的汤圆和元宵是一样的吗?

元宵,又称“汤圆”“汤团”“浮元子”,原料为糯米粉。宋代民间开始在正月十五吃元宵,因其煮熟后浮于水面,宋人或名之曰“浮圆子”。南宋时,元宵由无馅改进为包糖馅。后世的的元宵基本有甜味和咸味两大类。但是,很多人又认为元宵和汤圆其实并不一样,具体的区别基本就集中在制作方式不同、口味不同、保质时间不同,在地域上也有一些区分,所谓“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制作方式不同

元宵以馅料为基础,先有馅,再来滚。将馅料放进盛满干燥糯米粉的容器里,在不停的撞击中,馅料被糯米粉包裹,形成了球状的元宵。

汤圆则是先把糯米粉和匀,然后像包饺子一样包入馅料,再揉圆。因为糯米粉中拥有足够的水分,所以汤圆表面相对光滑、黏糯。

口味不同

元宵的口味相对单一,传统的元宵主要以甜味为主,一般在馅料里面会放入芝麻、桂花、豆沙等。

相对元宵,汤圆的口味就丰富的多,“甜、咸、荤、素”,甚至有水果汤圆、榴莲汤圆、辣椒汤圆等口味。

保质时间不同

因为元宵是滚出来的,保存环境干燥的话很容易裂开,因此保存时间短,需要随做随吃。

汤圆因为糯米粉的外皮吸收了足够的水分,所以在保存过程中不易裂开,可以冷冻存储,超市里大多卖的也是速冻汤圆。

不论是“包”出来的汤圆,还是“摇”出来的元宵,都是元宵节的一个吉俗,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和睦美好,寄托新一年幸福安康、诸事圆满的心愿。

除了二者的区别之外,对于汤圆/元宵的一些说法,很多人也存在着不少争议,今天就都来说一说。

无糖汤圆更健康?(×)

市面上的汤圆馅料丰富,而针对减肥人群,商家也推出了很多无糖汤圆,宣称其不含糖、不会升高血糖,甚至糖尿病人也能放心吃。

事实上,所谓的无糖食品通常指的只是不含有蔗糖,但它还有其他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这其实也是一种糖分。另外,汤圆中的糯米粉升高血糖非常猛烈,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血糖高或者是糖尿病人,最好还是少吃汤圆,千万不要迷信无糖汤圆。

汤圆可以当早餐吃?(×)

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所以,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且汤圆属于高热量、高糖分食品,含有油脂,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之外并没有太多其他营养。可以在早餐后(9~10点)或者下午加餐时食用,但不宜太多,50~g就足够了。

4个汤圆等于一碗米饭?(√)

无论是汤圆还是元宵,它们中的馅料不仅含有糖,还有油脂。

就市面上销售的大多数汤圆来看,克(约5颗)汤圆所含的能量在大卡左右,而g的米饭所含的能量在大卡左右,成年人一碗米饭在克-克左右,也就是说大约4颗汤圆的能量其实跟一碗米饭的热量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如果吃汤圆的话,最好减少米饭等主食的量,控制总能量不要太高,以免造成体重增加和身体负担。

存放不当可能发生米酵菌酸中毒?(√)

开封后的汤圆存放需要谨慎,如果存放不当,是有可能发生米酵菌酸中毒的情况的。如果是自己制作汤圆,做好后马上吃完就不用担心中毒。但是若将未吃完未干燥的汤圆随意放在外面保存,就有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风险。建议大家吃汤圆尽量现做现吃,吃不完尽快用保鲜袋或者保险盒放冰箱冷冻保存,解冻的时候提前拿出来放冰箱冷藏室解冻,并且吃多少解冻多少,尽快吃完。

以下几类人不建议吃汤圆

汤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下面这几类人不建议吃汤圆。

●糖尿病患者

汤圆含糖量高,即使是无糖汤圆中也含有其他碳水化合物,可使人血糖急剧升高,从而加重病情,严重的甚至还会引发酮症酸中毒。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吃汤圆为好。

●高烧患者、胃功能不良人群

发热时患者的胃肠道处于相对较弱状态,因此应吃些流食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而制作汤圆的原料糯米面粘性大,不易消化,高烧患者最好不吃。同理胃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建议少吃汤圆,尤其是老年人相对肠胃功能较弱,难以消化和吸收汤圆。

●心血管病、高血压等患者

无论是甜馅汤圆还是咸味的汤圆,都含有大量的油脂。甜馅的汤圆含有大量糖分和热量,大量食用,会使血糖失控,血脂升高,血粘度加重。

●溃疡病患者

吃汤圆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

●婴幼儿、儿童

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是不适合吃元宵的。由于糯米比较黏,1岁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将元宵黏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岁的孩子不容易嚼碎元宵馅中的花生。小儿消化功能较弱,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吃汤圆时不能整个地吃,要分成1/4吃,吃完一口再吃第二口。一定要细嚼慢咽。

来源

晶报APP综合人民日报、谣言过滤器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